【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何川:培养与引进并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的重要性,对高校的发展而言毋庸置疑,在西南交大办学的110多年的历史里,人才也一直是最核心的发展要素。在现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西南交大作为全国众多高校中的一分子,再次强调、强化人才意识非常重要。”
谈到“人才强校战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川教授首先说到。
2000年,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的何川教授作为引进人才回到曾学习和工作过多年的母校——西南交大任教,十几年来,何教授创建了“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并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学校隧道与地下工程学科创造了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平台,也成为本学科知识创新和人才汇聚的学科战略高地。
作为引进人才和参与引进并培养人才的他,对于“人才强校主战略”,何川教授有着深刻的理解。
立足自身,培养与引进并举
“我校是有110多年历史底蕴的老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上培养了数十位像茅以升、林同炎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学校有自己培养人才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立足自身,在校内选好苗子。”何川教授说。发现好苗子,提供合适的土壤,及时培育,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好苗子就会慢慢成长为大树。何教授用这样形象生动的例子比喻人才培育的工程,“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更是培养出来的,且需要长期的、艰苦的磨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何教授认为,培育有潜力的有生力量,其实是最便利的、容易实现的“人才强校战略”的一条路。“在这方面,学校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在逐渐完善,这个路子不能变,要继续走下去并且要进一步优化。”
同时,引进人才也是发展必须的。何教授提出,新兴学科需要引进人才,促进学科发展;而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需要更新和再生,不能简单以学科教授数量等等指标来确定该学科是否需要引进人才,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也如同大树的生长一般,不改良,不摒弃多余枝桠,不培育新枝,就会出现老枝长不大、长不高、横着长等等问题。因此,需要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紧缺人才,以促进传统优势学科的再生,保持传统优势学科旺盛的生命力。
“无论是自身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离不开培育。”这是何教授特别强调的观点。他认为,引进回来的人才,如同移栽的树木,有可能水土不服,甚至是假活,在几年后死掉。因此,人才工作不能在人才引进之后就结束,“人才引进只是人才工作的开始,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无异于扼杀人才。”在何教授的团队里,每一位年青教师到校后,都要安排有经验的教授进行指导,帮助其规划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何教授说:“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让人才在团队中用得好、留得住,激励他们发挥才智,才能干好事业,干成事业”。外向广纳贤才、内向培养扶持,使何教授的团队内快速形成高起点、高层次的多名学术带头人,实现了学科队伍的有序发展,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多元化标准考量人才
“也许陈景润正是因为没去过哈佛,没去过牛津,才成为陈景润;也许华罗庚正是因为没有上过大学才成为华罗庚。”说到对人才的理解,何川教授如是说,人才是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的,考量人才一定要有多元化的标准。
在学校里,工科、理科、文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即使在同一个学科门类里不同学科方向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土木工程中,有做基础研究的,也有做应用技术研究的,因此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小到一个教研室,大到学校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那么人才培育机制就是死的,无法实现的。“正如五个不同长短的手指是有所分工的,如果都一样长,可能连一个苹果都握不紧了。”何教授说,一定要用开阔的视野、多元化的眼光来衡量人才,让人才各尽其用。
加强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一棵树不能成林,一个再杰出的个人也不能撑起一个学校的发展,因此一定是要有一大批人才、一大批适应不同学科发展的人才结合体才能强校;同时,团队建设对人才成长有着很好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的重要方面。”
对团队建设,何川教授感慨颇深,他带领的团队,十几年来获得了累累硕果。“我们的团队就是在研究工作中形成的,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多人有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一半以上来自我校以外的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多元的学缘结构促进了研究理念的交叉和融合。过去取得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功能,每个人也都在团队的发展中得到发展。”何教授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一批有突出成绩的人构成体系,才能引领方向;但同时,强调团队建设也并不是不需要突出人才,而是要实现“高原显峰”,利用团队的力量,在更高的平台上,培育产生更突出的优秀人才。
目前,国家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术团队的建设,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大力支持各类学术团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针对我校团队建设的现状,何教授建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学术团队的建设经验,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学术纽带的建立,团队不是简单的组合,更不能靠简单的行政机制,“团队一定是要有一定学术联系的、引导形成的、向着一个方向一起齐心协力工作的队伍。”
人物介绍:
何 川,男,1964年出生,博士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围绕交通隧道工程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先后出任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铁道部铁路专家委员会成员,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咨询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