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特色产业经济走廊 助推雅安农业灾后涅槃
( 记者 熊强 刘清华)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属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区。在这个特殊的地带上,雅安有寒、温、热多样化的立体气候带分布,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有相对富集的土地、森林等资源。近年来,在灾后新村建设中,雅安市按照“既要让灾区群众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的总体要求,在首位建好新房、确保“安居”的同时,紧抓灾后产业重建契机,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着力建设“千里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支撑,取得显著成效。
多规衔接,立足市域谋划产业布局
灾后重建规划多、覆盖面广、内容叠加,围绕灾后产业重建、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支撑,如何将各类规划有机整合起来,确保规划落地是摆在雅安市面前的一大难题。雅安市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衔接的要求和理念,以市域为单位,统筹谋划全市产业布局,不小敲小打、指点打点。一是市上建立多规衔接机制,把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农业产业重建专项规划、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涉及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有机统筹整合起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兼容性和延续性;特别是统筹产业与新村布局,从新村规划开始,就按照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相融互动的要求,统筹考虑新村和产业布局,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实现了产业与新村的互动相融发展。二是强化市级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县域规划间的沟通衔接,最大限度避免资金浪费、相互割裂和彼此矛盾;三是实行规划会审制度。在三条特色产业走廊规划制定过程中,分别由相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部门负责同志、行业专家、群众代表共同组成规划联合会审组,即时联合会审,专题研究与其它规划的衔接协调,避免规划间的脱节和互相冲突。同时,规划会审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落地。
多态融合,发挥产业带建设聚合效应
在产业带建设中,雅安市不单纯就农业抓农业,而是将农业农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发展观光农业的要求,标准农田建设力争“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积极打造观光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生态庄园、庭院休闲农庄,让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开发上,发挥以蒙顶山茶为代表的茶叶,以黄果柑、大樱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荥经天麻为代表的中药材,以汉源花椒为代表的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包装档次、品牌价值,让产品变礼品。生态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全面推进“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建设。农业文化的挖掘上,深入挖掘和保护对旅游发展有价值的茶马文化、贡茶、贡椒文化、道地药材文化等传统产业文化,并加以积极培育和打造。新村民居上,坚持全市全域景区理念,围绕三条产业带建设,把幸福美丽新村作为景点来打造,把农户民居作为文化小品来培育,科学设计,建设宜居宜业的民居。实现了业态、生态、文态、居态“四态合一”,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业态的巧妙融合。
多源整合,合力打造产业带
围绕产业带建设,按照“项目打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打造精品”的原则,以县区为主体,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整合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土地整理、农村公路、人畜饮水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耕作道路、农田水利、集配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整合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重点开发、优先利用;整合茶旅节、梨花节、黄果柑节、动物与自然电影周等节会活动和宣传媒介,营造声势、招商引资。市、县财政均列支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带建设,主要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品牌打造,采取以奖代补、村民自建、“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方式进行补助,鼓励农民筹资投劳。目前,三条产业经济走廊共整合项目资金13.9亿元,确保总长度600余公里、包含261个子项目的同步落地。
多改并进,创新推进产业带建设
雅安市把三条产业带建设作为全市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率先在三条产业经济走廊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五权”的确权颁证工作;率先实施激励政策,鼓励以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产权流转,引进城市工商资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率先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率先探索农业经营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大园区+小业主”等农业经营方式,让农民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更多受益。目前,三条产业带已培育规模种养大户356户,发展农民合作社659个、家庭农场78家,建设现代农业园区5个,芦山(思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天全南天现代农业产业园、汉源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雅攀共建茶产业园区等园区入驻企业2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