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18.11.2013  13:30

【专报要点】在经济转型时期,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期《专报》提出,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特定发展阶段,应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融合发展,构建由“文化产业+工业化”的融合体系、“文化发展+城市化”的品牌体系、“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原创体系及“城乡公益文化事业”的共享体系等组成的立体发展格局。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徐万刚博士在2012年度四川省文化产业研究项目《“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研究》中提出如下观点: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重点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等文化主导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一核四带”区域产业布局渐次形成,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快速增长,文化产品出口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我省文化产业也还存在如下问题:城乡文化产业对接机制缺失,二元文化分割严重;“一极独大”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多点多极支撑体系薄弱;产业互动发展不足,产业融合度较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龙头发育程度不高,文化资源整合机制不畅;对外交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理想。
二、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受制于理念、体制、人才、资金等传统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制于“两化互动”中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现实困境。
(一)发展理念的制约。全省文化资源开发和管理仍受控于行政化的运作模式,缺乏灵活的市场操作,未能从发展理念上将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和道德引领性相统一,有碍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快速转化。
(二)人才缺乏的困境。企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及市场经营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的短板,懂文化却不懂经济、懂管理却不懂市场的人才困境已经严重制约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体制滞后的约束。基于企业属性的差别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产的兼并和重组壁垒森严,城乡融合机制不畅,农村文化凋蔽与退化严重。
(四)文化立法不完善。文化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体系不够完备、立法层次偏低、立法内容滞后、形式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
(五)融资体制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
(六)与工业化融合不足。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工业结构升级与文化产业研发脱节,在文化渗透、转换、提升较为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尤为突出。
(七)城市发展中文化定位模糊。各地城市发展热衷于“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忽略了本土的文化精髓,城市建设中文化底蕴缺失,城市品位降低。基于转移人口就业的需要,城镇化产业发展更多地偏好于劳动力素质较低的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
三、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文化产业综合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在区分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管办分离,既要引领文化产业发挥其文化属性的导向功能,又要放手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
(二)完善和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地方财政投入方式,构建财政对文化产业的资助体系,积极推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模式及风险投资体系。
(三)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完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投入,制定人才、资金扶持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及风险投资法律法规体系。
(四)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交流。搭建省际间、国际间文化产业组织交流平台,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支持本土文化产业组织与世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合作,引进和借鉴其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世界市场网络。
(五)实施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的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六)大力促进工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在大力培育新闻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产业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基础上,加强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融合,强化工业实体的核心价值,发挥文化对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提高综合竞争力。
(七)利用文化产业助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大力促进文化与城市发展道路及城市功能完善的有机融合,逐步完善城市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文化产业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引导城市经济结构向“文化要素主导型”转变,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竞争力。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