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黑土”长牧草
——海拔4千米高原的生态建设探索
在平均海拔达到4500米的四川省石渠县,由于草地退化曾形成了大量 “黑土滩”。在这个“与云齐高”的四川省藏区县,当地通过农牧民直接参与生态建设的模式,让上万亩不长草的“黑土滩”变为草原的本来模样。
3月中旬,记者来到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见到一片被铁丝网围住的草地,里面长满了半尺高的牧草。“几年前,根本没有草,板结化严重。人们对这块地的治理不抱有任何信心。”色须镇党委书记安世勇说,但如今,这块草地退化的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地农牧民亲自参与了生态建设。
2014年6月,红旗一村14户、66名牧民组建了打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牧民开展牧草种植、暖棚建设、畜产品加工等经营活动。完成了石渠草原生态治理示范工程13000亩的补播,5个人工种草示范点1100亩的建设工作。据介绍,石渠县整合生态补偿、草原灌溉等项目资金,对这13000千亩草地生态治理进行项目招标,但把劳务单独外包,鼓励和支持当地农牧民参与其中。2015年,当地农牧民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直接在家门口退化的草原上进行种草、后续维护等。“这大大提高了农牧民对草地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而不会认为与己无关。”石渠县委副书记罗林说。
2015年,红旗一村牧民种草、暖棚建设等劳务收入达到29.5万元。“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治理草地退化的路子,那就是让本地农牧民参与到生态工程项目中。”安世勇说。
记者了解到,草地退化严重的石渠县为了探索一条可以见实效的治理路径,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三年前就选了上百亩试验地,包括草种选择、草原冬灌、冬播等,见到效果才开始推进,对13000多亩退化草地的治理进行招投标建设。
“中标企业一般来自内地,但他们并不具备高原草地生态建设的经验,当地农牧民的直接参与则弥补了这个短板,在草地生态恢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甘孜州农业畜牧局畜科所副所长张显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