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发展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01.04.2014  20:1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大兴特色产业,曾经“人去楼空”的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在短短几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务工村民纷纷返乡,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新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分外妖娆”。

  一、主要做法

  关公乡西南村地处恩阳区西南,距城区17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59户、1132人,耕地1030亩。境内地形以浅丘、山地为主,最高海拔580米,最低海拔480米,土壤、日照、水源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再加上传统农业由于比较效益低下逐渐走入发展死胡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面对劳动力逐渐流失、土地大量撂荒和日益突出的“空心村”问题,村“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粮食生产已不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小规模分散经营也不利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全面小康的新目标需要规模生产和特色创新。痛定思痛之后,村支部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不仅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促进了农村资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切实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凝聚了人心,有力地推动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科学决策。2006年9月,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论证,并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先后四次到省农科院咨询专家,七次赴成都龙泉驿、西安杨凌等地考察项目和市场,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实地进行环境、土壤等综合考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一致讨论通过依托村支部成立西南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特有的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蔬菜”这一产业模式,后又精心培育并注册了“刘家坡”这一知名葡萄品牌商标。

  (二)示范引路。产业路线确立以后,执行就是第一要务。2007年初,村“两委”一班人大胆将葡萄种植引进发展。为降低风险,确保葡萄种得好、长得好、有效益、能推广,外出考察的所有成员和村两委干部率先将自己的承包地共30余亩全部拿出来试种美国巨峰葡萄和红提,并多次自费到省内外基地、园区取经学习,邀请专家对田间管理进行科学指导。经过近两年的潜心努力,2009年,试种的30余亩葡萄喜获丰收,实现产值40余万元,除去各项支出,当年纯收入30余万元。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提升百姓的接受意愿,2009年冬,村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算种粮和种葡萄的经济对比账,用实验成果说服群众。经过半年时间的宣传、动员,最终村“两委”以6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100亩,采取农户自愿入股分红的加盟模式发展120亩,以农户自己投入、自负盈亏的模式发展100亩。面对320余亩的产业,村“两委”一班人更不敢懈怠,他们先后请来20余名省内外农技专家分片进行技术指导,采取补助工资的形式解决富余劳动力100余人,分块常年安排在园区负责管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320余亩葡萄全挂上了绿油油的果子。2010年8月20日,100余名果农齐上阵,采的采、担的担、称的称,共采摘葡萄80余万斤,按7元/斤的订单价格,三天内销售一空,实现总产值500余万元,实现纯利润320余万元。

  (三)专合带动。为使西南村葡萄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村里制订并完善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原则。2012年,130多名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发展葡萄400余亩;2013年冬,常年在外务工的600余名本村村民提前返乡,自愿入社500余人,仅用40天时间发展葡萄800亩。为解决冬春季葡萄园土地闲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经过全体社员充分酝酿讨论后,合作社积极与巴城城西市场客商洽谈,签订冬春季蔬菜生产合作协议,在葡萄间隙地发展莴笋、白菜、白玉春萝卜等蔬菜,城西市场客商以每亩1000元预付定金,实行不低于1元/公斤的保护价全部收购所产出的蔬菜。目前,全村先后发展葡萄1500余亩,套种蔬菜800余亩。预计到2015年,全村可年产葡萄375万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

  二、初步成效

  (一)带来了一次观念革命。如今的西南村已看不到大面积的传统粮食作物,发展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已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首选。同时,“出门求财”已不是唯一出路,“在家创业”则得到普遍认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时尚和潮流,其中该村二社的所有在外务工人员全部回家种起了葡萄。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影响已经辐射到周边的乡镇村社,不少邻近农民也纷纷加入西南村的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

  (二)培养了一批职业农民。村民龙军以前常年在山东济南务工,月收入超万元,目前已放弃优厚待遇回家,除将自己所有土地种植了“葡萄+蔬菜”,还在一社新开垦荒地20亩并全部种上葡萄。村民王良勇以前常年在巴城作水产生意,去年冬天也放弃水产生意,转行回家开垦荒地30余亩全部种植了葡萄。目前,全村发展50亩大户5户、20亩大户17户,这些人已经成为把葡萄作为产业来经营的职业农民,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散户,为全村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找到了一条致富捷径。村民依靠村“两委”加入专业合作社,交流种植经验,互通信息技术,共闯市场,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成员之间传、帮、带,有效带动了村里其他后进农户逐步脱贫致富。村民王佐兴以前执意不愿种葡萄,家庭人均收入不过1200元,生活窘迫。在村支部的开导和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他栽上了“巨峰”葡萄10亩,现在年收入达8000元,家里不仅新建了楼房,还新添置了不少家用电器,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三、几点启示

  (一)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产业是基础。实践证明,农业生产不转型,特色产业不发展,农民腰包鼓不起来,就算给予再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也留不住农民的心,谈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多年前,西南村村民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已不能有效支撑自己的生产生活,大部分劳动力才不得不外出务工。而今,西南村因地制宜以种植葡萄为支柱产业,推广套种技术发展蔬菜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让百姓得到实惠。农民有了钱,啥事都好办,再加上热爱家乡这一情结,使得村里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二)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示范是动力。过去有一些干部总认为群众素质低下,于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尽管喊破了嗓子、磨破了嘴皮子,但发动群众发展产业始终不如人意。其实他们不知道,群众固然要听干部说,但更喜欢看干部怎么干,干得好,他们就信服,干得不好,他们就散了。西南村“两委”一班人放下身段、勇于担当、以身示范,坚持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带头试验种葡萄取得成功,再用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去引导群众,这样群众就信服,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自然就有了。

  (三)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机制是保障。正如一台机器的运转需要严格的程序一样,一项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一套科学完备的机制。从项目的选择、实施到推进,西南村的产业发展能初见成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尊重群众意愿,从一开始就实行企业化管理、农场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探索借鉴发展了“葡萄+蔬菜”的产业模式、“支部+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六统一分”的种植经营模式等,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确保了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推进,真正实现了群众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