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上海:开明睿智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
原标题:“习近平在上海”②“开明睿智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
“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的一段阐述。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这一天注定会被写进历史。
2007年5月24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开幕。当天,党代表和市民们第一次从习近平的口中听到了他对上海城市精神新的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的一段阐述。
10年多来,屡屡重温这16个字,生活在上海的很多人,会油然生出感慨——在通往“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路上,上海正在这样实践,努力成为更好的上海。
可以说,16个字的城市精神,已深深印刻在上海行进的轨迹之中,奠定了今天上海追求的精神气质,更引领着未来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调研工作范围很广,不仅走遍上海19个区县,还去了不少单位、部门。梳理一下不难发现,习近平去调研的地方,都经过精心选择,有一根主线非常清楚——与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与国家战略在上海实施相关的点,他首先要去走一走,看一看。
2007年3月31日,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周的习近平,来到浦东新区——这里,是他开启全市19个区县调研的第一站。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习近平首先来到浦东新区展览馆。他仔细观看一张张珍贵的老图片,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观看浦东开发的沙盘图、航拍图……当天在展览馆给习近平当“讲解员”的,是时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宣传部部长陈高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习书记非常感兴趣。他一路边走边看,听得非常仔细,还不时问我一些细节问题。”十年后回忆当日习近平调研的场景,陈高宏记忆犹新。
在调研浦东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开发开放浦东这项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
图为习近平在浦东陆家嘴听取上海中心设计方案的汇报。 本文图片 上观新闻包括陈高宏在内,一些在浦东新区工作的干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路见证并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参与其中建设的“新上海人”。因此,对于习近平后来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16字上海城市精神,他们有深切的感受。
大家感受更深的是,习近平不仅对浦东开发开放寄予极高的希望,而且还提出要求,浦东的工作要更多地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因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指向,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更是要为全国探索一条新路。
“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关的点,习书记跑了很多,包括一些看似冷门的地方。”时任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朱纪华说,通过调研,习书记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都反映到他对上海发展思路的谋划中。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
10年前的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时上海刚刚提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有些基层干部、企业家对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当时习近平明确提出,上海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
在当年的一次上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会上,习近平深入分析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要求。他指出,首先要立足全局,从中央要求和国家战略定位的高度,认清上海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习近平表示,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有必要大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借助“四个中心”建设的大平台,更好地为全国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2007年8月28日,习近平在卢湾区调研时,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亲切交谈。“以服务经济为主”,是不是意味着上海不需要发展制造业了,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模式能否照搬到上海?当时学术界存在争论。
习近平通过深入的调研、观察和分析,指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应当走的路径:上海除了600平方公里的纯城区,还有包括郊区的6000平方公里大空间,如果人为地不去发展二产,将错失良机,也不利于城市经济风险化解机制的建立。
回首过去十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过的漫漫长路,上海的经济学界对习近平的这段阐述不仅记忆深刻,而且有了新的理解。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说,这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指出了中国大都市发展与欧美不同的路径,今天上海强调不能放弃制造业、避免“脱实向虚”,而十年前习近平在上海就已经注意并强调这一点。
王战回忆,在讨论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关系时,习近平不仅提出要“共同发展”,而且特意要求加上“融合发展”四个字,当时一些同志对此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今天回过头去看,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当年这样的判断和要求,是非常超前的”。
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十年前的上海,经济发展正需要从投资驱动向新的方向转型。当时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上海要警惕从“投资驱动”直接转到“财富驱动”。针对这种警示,当年习近平在一次调研中就指出,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对上海的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习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提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都可以从十年前他在上海工作时找到思想的原点。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专程考察了多家不同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他走进车间,考察重大项目,与产业工人、研发人员、企业管理者深入交流。在调研中,习近平对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很关心,对企业的改革发展路径有深刻的思考。
2007年4月24日,到任上海刚满一个月时,习近平来到宝山区,调研了宝钢股份特钢分公司和华冶钢铁两家钢铁企业,一家是国企龙头,一家则是活跃在宝山区的民营企业。
当时习近平对上海和宝山经济的特点都做了分析,他在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和加强监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这番讲话,不仅是对宝山讲的,也是对全市工作提出的要求。
四个多月后,习近平到上海市国资委做专题调研,他来到每个处室向大家问候,听取大家的介绍,全面、系统地了解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
“习书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肩头的责任。”时任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杨国雄回忆,习近平在调研座谈中特别强调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在全国的特殊意义。
上海是国资重镇,国家的一些重大项目和一批重点攻关计划都在上海实施,包括当时正在布点的国产大飞机的研制,也落户上海。
因此,习近平指出,从全国看,上海国有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上海有责任率先探索推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习近平到国资委调研后的第二年,上海发布了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相关文件,将他提出的要求都融入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精神,率先发布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意见,成为全国最早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地方。
从张江高科的上海光源,到宝山大场的ARJ21,2007年,一批国家级的科技创新项目在上海紧张建设。习近平对这些项目高度关注,要求上海聚焦国家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担起应有的重任。他在项目建设最关键时前去鼓舞和激励项目团队。
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洪杰从1995年开始就参与上海光源项目的筹备,经历了十年充满争议和挫折的立项过程后,才迎来了2005年胜利开工之后的“势如破竹”。
2007年该项目已经到了建设的关键阶段,当年7月,习近平在调研上海光源时表示,建好上海光源,将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层次。
那天,习近平对项目团队表示,他在来的路上就跟随行的同志讨论说,上海光源的意义,恐怕和“两弹一星”差不多。
2007年7月3日,习近平调研上海光源工程建设。在徐洪杰看来,“两弹一星”是中国大科学工程的起点和丰碑,是上海光源工程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习书记给出的评价,是我内心一直以来的想法。所以,习书记第一次来考察,这么一句话,就触到了我和在场同事们的内心,成为胜过千言万语的激励”。
2013年徐洪杰代表上海光源项目团队去北京领奖,给他颁奖的正好是习近平。走上台时,习近平大老远就认出了徐洪杰,笑着招呼:“大光源”来了!徐洪杰再次感到惊喜和亲切,他至今还记得习总书记当时叮嘱的话:“一定要把上海光源运行好、开放好、应用好。”
上海光源的建设团队介绍说,2007年习近平来调研前,科技工作者主要考虑的还是把项目做好,关心的是这个工程本身。但习近平提出,要以上海光源工程、浦东科技园作为“院市合作”的新载体,更好地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这批长期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都有一种朴素理想,想做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心中的理想。
2007年,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进入了总装最关键的阶段,那时报纸上形容中国人造民用飞机,用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样悲壮的说法。
习近平的讲话却让新支线飞机项目团队感到振奋。他说,新支线飞机项目承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承载着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为了确保2008年ARJ21进行首飞,2007年9月20日,中航工业组织了ARJ21总装“百日会战”誓师大会,习近平参加了这场大会。
当时,上飞厂党委组建了由党员组成的突击队,陈明德作为主抓生产的副厂长,担任队长。誓师会上,时任中航工业第一集团总经理林左鸣为突击队授旗,陈明德举起写着“突击队”字样的大旗,高喊“奋勇拼搏、决战决胜”的口号,带队绕主席台跑了一圈。
誓师结束,陈明德正准备离开,却接到通知,说习书记特地请党员突击队队长一同参加合影。
令陈明德意外的是,他被安排在习近平右手边的位置,而左手边正是林左鸣。合影过程中,习近平与陈明德亲切交流,询问他的衣服是买的还是厂里发的。陈明德回答说,这是厂里为了“百日会战”特别定制的,衣袖上印着一面小国旗,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为国家事业在奋斗。
“我有些紧张,没注意镜头,结果照片里,我正做着手势与习书记说话,而他则微笑着认真倾听。”陈明德拿起照片回忆。
在这之后,中国的民机事业从“屡战屡败”的挫折中走了出来,习近平当时在上飞厂提出“笑傲蓝天、展翅飞翔”的期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集团考察,他再次鼓励大家:“中国大飞机事业万里长征走了又一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这句话让在场的中国商飞员工们热泪盈眶。C919国产大客机总装下线和首飞成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发来贺信。
“今年5月5日,我在现场看到C919稳稳落地,听着习总书记贺信内容时,又想起了当年在上飞厂里的场景,想起自己给他展示衣袖上五星红旗的一幕。”陈明德说。
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有一次令人难忘的“苏浙之行”。
2007年7月22日至26日,习近平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江苏两省学习考察,先后去了杭州、宁波、嘉兴、义乌、南京、无锡、苏州、昆山等地。对考察路线,习近平亲自谋划确定,精心安排,为的是让上海党政干部有更深刻的亲身感受。
一些干部回忆,那次上海代表团苏浙考察之行,有些细节很值得回味。比如,义乌这一站原计划中没有,是后来加进去的。在结束杭州考察后的那天,代表团驱车135公里到达义乌,参观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实地走访后,很多干部方才明白了习近平的用心。义乌曾经是浙江中部交通最不方便、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可是他们“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的发展模式,竟然大获成功,确实令人称奇。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许多干部的共同感受;而苏浙群众不抱怨客观条件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是让大家感慨不已。
跑完两省,从江苏回到上海,代表团没有解散,所有人直接回到市委接着开会。学人之长,创己之新,习近平用这样的方法催人奋进。
2007年6月12日,习近平到金山区调研,走进农家与农户亲切交谈。“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担起这份责任,上海需要有进取的精神、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立足国家战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大有作为”。
时任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书记、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林湘,难忘10年前的一场会议——那是2007年6月21日,习近平与兄弟省区市驻沪办负责人一起座谈。
本来,每年和外省区市驻沪办的负责人定期沟通、座谈,这样的会议是惯例,一般由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来牵头组织。
但是那一回,习近平提出要亲自主持、听取意见,足见他高度重视和尊重各省区市驻沪机构。会议的规格因此明显提升了。而且,那天的活动,从下午座谈一直到晚上,各省区市驻沪办主任踊跃发言,时间很长,习近平从头到尾都参加了,并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从这一年开始,新的工作机制产生了,每年由市委主要领导直接听取兄弟省区市驻沪办的意见,协调相关工作;不仅如此,每年市政府的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在提交人大审议之前,也作为一个程序,听取各省区市驻沪办事处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这次座谈会的另一重要成果,2007年7月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从上海加强合作交流工作的基本原则,到上海如何积极参与国内跨区域合作,如何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等,可以说,直到今天,这份对全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定调”的2007年市委市政府21号文,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007年8月29日,习近平到奉贤区调研,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习近平当年曾多次引用两句很形象的话教育大家。一句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他说,上海能成其大,就是靠内联外拓,才成为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后还要这么走下去。另一句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希望大家懂得“助人为乐”“吃亏是福”的道理。
习近平当年这些话,许多干部都记住了,而且这么去做了。这些年,外省区市同志明显感到,上海的城市精神绝不是一句口号或空话,而是化成了实际行动。上海各项工作的大局意识不断增强,服务全国更加积极主动,更有作为了。
“不管是带队到苏浙考察,还是此后的9月来长宁区调研,习书记都非常强调要把上海城市精神作为政府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的先导,要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主动做好三个服务。”时任长宁区区委书记薛潮说。
习近平在调研长宁区时,专门提到了“大虹桥”的概念。虹桥开发区、虹桥机场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成了“大虹桥”的概念。对于当时正在开工建设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习近平特别指出,它既是上海的枢纽,也是长三角的枢纽,把大虹桥推到了长三角联动发展的前沿地带。
2007年4月9日,习近平刚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不久,就来到世博会建设现场,调研世博会筹办情况,参观世博园区规划的沙盘,在高处俯瞰园区建设现场。
“座谈中,习书记言简意赅,但每一点要求都让在场者印象深刻。开门见山,他就指出要动员全市人民、携手长三角、举全国之力开门办博,从而体现新时期的上海城市精神。”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回忆道。
中国国家馆建设是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中的一件大事。2007年8月,上海市委的一次专题会上专门研究了中国馆的主题演绎方案。
2007年4月9日,习近平调研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习近平对当时提出的“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这一中国馆主题表示肯定。他补充说,“中国智慧”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比如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智若愚、大音希声,这些“中国智慧”,若体现出来,会很有意思。
习近平表示,从包容性看,改造、融合、兼收并蓄,都是“中国智慧”的特点。要通过中国馆的舞台,借鉴国际化的传播方式,将东方的智慧,变成世界的智慧。
“习书记的话点燃了大家的思想火花。”洪浩介绍,习近平对“中国智慧”的诠释,不仅融入到后来中国馆布展中,更融入到世博会举办和上海城市发展之中,并让人们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07年,上海的另一件大事是筹办特奥会。两段“特奥记忆”让时任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至今难忘。
第一幕是习近平到杨浦区殷行街道调研,其中一个点就是街道的“阳光之家”。智力障碍人士在此为上海制皂厂包装肥皂,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为家庭减轻负担。“习书记对‘阳光之家’高度肯定,他评价说,这件事做得好,上海做在了全国的前面。”
第二幕是特奥会举办前夕,习近平查看位于杨浦区的江湾体育场,特奥会闭幕式在此举行。在现场,习近平嘱咐要把特奥会办出上海水平、中国特色、世界影响,同时反复强调:安全第一,上海责任重大,一定要照顾好来自全世界的特奥运动员。
江湾体育场有80多年历史,设施比较陈旧,组织方特地在水泥看台上安装了座椅。考察时,习近平走上看台,用手拍一拍,检查座椅牢不牢;走到出入口,看看通道是否方便;又特别强调严守食品安全底线……他说两万多名运动员都是不一样的孩子,必须要考虑周全一些。
10月11日,习近平从北京赶回上海参加特奥会闭幕式。临走时他还特意回过身来叮嘱组织方:天黑了,孩子们还在那儿,大巴车的导向指示一定要醒目、清楚,不要让孩子们走错了。
通过特奥会,推动全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关爱,推动上海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习近平十分关注的问题。习近平到上海工作后不久,就听取了关于特奥会筹备工作的专题汇报,听到将以奥运、残奥的规格筹办特奥会时,他很高兴,一方面非常赞赏特奥会平等包容的理念,另一方面指出上海一定要肩负光荣使命,办好特奥会。
根据习近平要求,上海借助特奥会举办,在2007年掀起了专为智障人士服务的“阳光之家”建设高潮,最终“阳光之家”在上海每个街道实现全覆盖;在松江区还建成了大规模的上海阳光康复中心。
“到了今天,回过头看,2007年特奥会的高潮早已过去,但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硬件,更升华了城市的精神。”时任上海特奥会主席施德容说。
2007年8月13日,习近平会见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和先进集体代表。在上海市民印象中,当年提出的上海城市精神,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影相伴:上海进行了“全城总动员”,组建了一支规模4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都穿着橙黄色衣服,汇成了一股“橙色暖流”。
这次特奥会的志愿者工作以及筹办经验,成为后来上海乃至全国举行大型活动的宝贵财富。
2007年4月18日,习近平在出席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全委会时,就曾指出,上海办特奥、迎世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极好机会。
习近平还指出,利用重大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他要求,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使广大群众自觉摒弃有碍观瞻、有损形象、有悖科学、有害健康的陋习,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特奥会、世博会早已相继落幕,但重温这一理念和要求,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习书记在上海时提炼的16字城市精神,对上海来说,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朱匡宇翻开他的工作本回忆道,当时习近平针对城市精神有过一段精辟的诠释,自己特地抄下来时常翻看:“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更加坚定地在国家战略下思考行动。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上海的发展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
无论是到中心城区还是到远郊调研,习近平总是不忘提醒上海的各级干部,要保护好历史建筑,保护好自然村落,保护好城乡的历史风貌,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他曾说:“城市中的老建筑,应该像‘老人’一样得到善待。”
2007年7月,习近平利用周末,来到苏州河边由老厂房改建的M50创意园区调研。
当时,M50设计者、同济大学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敏接到通知有接待任务,但他事先并不知道谁会来。
张雪敏一边等,一边跟朋友聊天喝茶竟忘了时间,直到工作人员来电,才匆匆下楼,一看竟然是市委书记习近平,一行寥寥数人,轻车简从。
当时张雪敏感到很抱歉,但习近平表示没关系,他在门口指着墙上挂着的“中国大运河保护论坛”宣传内容,表示很感兴趣,并询问:“这个论坛很好,为什么没有请上海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
张雪敏回答说,这次是一个学术论坛,大运河相关城市都参加了,因为上海没有运河,没这样的资源。习近平表示,上海是码头,外地的、外国的都可以作为外部资源,上海要提供平台。
习近平随即对身边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办这样的论坛,建议把“上海市政府”写上去。
近两个小时的调研中,习近平提了30多个问题,问得很细。张雪敏从这些问题中,感受到习近平对历史、建筑、工业等历史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他也很关心城市更新中的创新,关注如何通过保护和更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产业。
“习书记当时提出的理念,在上海后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不断延续,城市更新取代了过去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张雪敏说。
2007年8月9日,习近平在南汇区调研。当年7月的另一天,习近平到青浦区调研。那天冒着高温,习近平从上午8时多一直调研到傍晚,还专门去了朱家角古镇,他沿街踏访,与古镇的居民和游客亲切交谈。
座谈时,习近平对在场的青浦区党政干部们说:我看到有一篇文章上写,有些古镇全镇充满了“酱肘子的味道”,我们这里管理得好一些。他肯定了朱家角古镇保护的特色,对当地规划布局的控制给予积极评价。
习近平特地叮嘱当地干部,在上海这么一个时尚都市,像这种江南水乡、明清风格,已经不多见了,弥足珍贵,要很好地保护。要切实保护我们的自然村落和城镇,千万不能“千城一面”。
2007年9月,习近平在徐汇区调研时,听取了关于徐家汇商业开发和徐汇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情况汇报,还登上港汇广场1号楼的顶楼,在220多米高的楼顶俯瞰徐家汇全貌。
看到武康大楼等老建筑后,习近平对上海的城市文脉流露出浓厚的感情。他说,上海历史风貌的价值精华就在4000多幢老建筑,如果这些老建筑消失了,上海的文脉就切断了,历史风貌就没有了,城市特色也就没有了。对于历史风貌区要防止大拆大建,切实传承好历史文脉。
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首次被写进市党代会报告。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是提升大城市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积极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给很多上海的干部和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7月12日,习近平在调研虹口区时,专程参观了鲁迅纪念馆。
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鲁迅先生的石膏面膜,这上面黏有鲁迅的20根胡须和两根眉毛,是迄今可以看到的鲁迅身上遗留下来的仅有的原物。“习书记参观时间比计划延长了一倍多,足见他对鲁迅先生非常有感情。”那天,时任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为习近平做了讲解。有一个动人的场景,让他迄今难忘:在结束参观临上车前,习近平看到纪念馆前聚拢了不少游客,于是热情、大声地对大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我们一起来弘扬吧!”说完他和大家挥手告别,在场群众热烈鼓掌。
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曾在各种公开场合提到鲁迅多达50余次,仅2015年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7次提到鲁迅。
习近平为何对鲁迅如此推崇备至?在参观鲁迅纪念馆后,与虹口区干部座谈时,习近平这样说道:“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受鲁迅文化熏陶出来的。我在‘文革’期间,把当时出版的鲁迅文集都看了,有的书看了好几遍。”
按照习近平的说法,他和鲁迅颇有缘分:插队时期他在延安,延安有鲁艺;调到厦门工作,厦门大学是鲁迅曾教书著述的地方;后来到浙江,绍兴是鲁迅的故乡;再到上海工作,这是鲁迅长期生活的地方……习近平推崇鲁迅文化,在他眼里,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一种民族魂。他希望上海能发扬鲁迅文化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功能。
2007年8月21日,习近平在上海文艺院团调研。习近平曾经这样阐述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铸在上海人民的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动之中。面向未来的发展,上海还必须提升、丰富城市精神的内涵,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说,习近平同志当年科学提炼和确定的这16字城市精神,是对上海城市文化特点的最好诠释,丰富并且提升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特质,对十年来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和上海城市的精神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城市精神引领下,上海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都首先考虑国家战略,考虑服务与辐射功能;重视培育创新文化,形成了以深化改革带动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上海也因此正变得更有朝气、更有活力;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彰显了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可以说,10年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上海城市精神,从精神到物质两个层面,都在引领上海的发展,提振整个城市的精气神。(本文执笔:樊丽萍 徐蒙 摄影记者:郭天中)
来源: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报道组/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霍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