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习近平出访这一年:足迹遍布亚欧美非四大洲
2015习近平出访这一年,足迹遍布亚、欧、美、非四大洲
中国声音唱响国际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南都观察
南非当地时间12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非洲访问回京。今年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的第三年,南都记者梳理习近平出访行程发现,在这一年中其足迹已遍布亚、欧、美、非四大洲,完成对世界部分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和一些重要建交国家的访问。
2015年尤为突出的是,作为国家元首的习近平活跃于多边会议和国际组织会议中。9月,在联合国总部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12月又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作出中国的承诺。一些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认为,中国正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推动着国际规则的改变。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的积极构建者,更将以此为契机扩大全球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的全球治理模式进行修正和重构。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滕飞
纵观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中国目前参与较多,可以此为突破口的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在气候变化、互联网安全、反恐等全球议题上,现行国际体系较欠完善,而中国参与这些领域也有优势。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东
“一带一路”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可以成为检验中国全球治理理念实效的试验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1
参与非洲安全与公共卫生事务
南非约翰内斯堡时间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 15年出访的最后一站———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同非洲开展“十大合作计划”,并投入600亿美元资金确保实施。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指出,此次中非合作在基础设施、农业、人文等传统领域外增加了若干新内容。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方对南都记者表示,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中专门提出“和平与安全”的议题尚属首次。
过去中国只是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维和队伍。习近平在峰会演讲中宣布,中国向非盟无偿援助6000万美元,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
在公共卫生合作上,中国也开始通过“造血”而非“输血”的方式,帮助非洲建设自身的医疗体系。刘海方认为,中国在非洲的这些行动都是对全球治理做出的新贡献。
更重要的是,中国此次宣布对非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援助,实际上对西方国家形成压力,促使其调整有条件的援助政策。
刘海方对南都记者说,过去在新自由主义倡导下,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有前提条件,即要求非洲国家提高民主化程度、建设市场经济体系。但是,非洲国家在没有强大政府和一定工业化基础时就打开国际市场,很大程度地伤害了自身经济发展,无法主导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此次峰会中则强调,中国同非洲开展合作将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优先支持非洲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等。
中方此次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规模不可谓不大,非洲有了更多的选择,西方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从而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改善。
2
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创新
此次出访非洲之前,习近平刚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并作演讲。这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会议,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习近平在气候大会的讲话释放了重磅消息:中国于9月宣布设立的200亿元“南南气候变化合作基金”。习近平并宣布,中国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看来,中国设立南南气候变化合作基金,实际上是对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创新。
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机制下,试图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一现行国际气候治理模式已经显示出失灵的态势。2009年初,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会议就由于南北分歧最终没有通过协定书。新兴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希望自主探索气候治理的新模式。
王毅对南都记者表示,中国提出并主导南南气候变化合作,在发达国家给钱、给技术的传统模式以外,提供了新的可能,其实“中国希望发达国家以后也参与到我们的模式里”。
中国似乎也有意识地将气候治理的模式探索提升到全球治理的层面。习近平在气候大会讲话时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带来宝贵启示。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滕飞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的积极构建者,更将以此为契机扩大全球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的全球治理模式进行修正和重构。
3
“一带一路”检验全球治理理念实效
中国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阐述全球治理的理念是在今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并表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共商、共建、共享”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去年6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时,习近平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用于中阿共建“丝绸之路”。
今年3月,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共商、共建、共享”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一带一路”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可以成为检验中国全球治理理念实效的试验田。
今年上半年,习近平先后访问巴基斯坦、印尼、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示,习近平出访线路正是按“一带一路”走向延伸,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
5月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访问期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白则同意将中白工业园项目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项目,中国和3国累计签署各类合作文件和协议近90项。
在巴基斯坦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多项基础设施项目协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在越南访问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表示积极推进两国战略的对接。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也在今年习近平出席的各双边、多边场合频繁被提出。多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对南都记者表示,相比“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倡议更直接涉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作用。如果亚投行顺利推进,将推动全球金融领域中心的重新分配,有利于提升中国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4
网络安全等非传统领域为突破口
一批新兴国家崛起,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所反映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这是全球治理体系危机的来源。因此,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涉及对现行国际规则的改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是否想要另建国际体系、挑战美国霸权地位?
9月访问美国期间,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第一次明确回应了这一质疑。习近平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他还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都是开放、透明、包容的,有利于有关国家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欢迎包括美方在内的有关各方积极参与。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东对南都记者表示,纵观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中国目前参与较多,可以此为突破口的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在气候变化、互联网安全、反恐等全球议题上,现行国际体系较欠完善,而中国参与这些领域也有优势。
例如互联网安全领域。今年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两国主管部门就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达成一些共识,各自政府都不从事或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
刘卫东指出,在国际规则还非常不足的互联网安全领域,中美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大国达成的共识,为以后建立国际规则提供了范本。不过,多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对南都记者指出,中国目前在全球治理领域还是处于开创、起步和探索的阶段。
2015习近平的42天出访
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非洲之行的结束,2015年他的出访行程也画上句号。习近平这一年的足迹已经踏遍四大洲,活跃于众多多边场合和国际组织会议,一年内出访的行程长达42天。这一年出访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看看习近平今年的飞行地图。
12-13版:数据新闻工作室
南都特派记者 吴斌 发自南非约翰 内斯堡 北京联动记者 程思炜
实习生 卫佳铭 冯群星 刘旭 孙雨楠
编辑:SN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