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精准扶贫促“穷村”换新颜

29.05.2015  15:32

        中新四川网5月29日电 (张虎吴晓君吴平华)蜿蜒逶迤的通村水泥路在重丘叠峦中串起千家万户,青砖绿瓦的小洋楼映着阳光镶嵌在道路两旁。房前、清波粼粼,屋后果木青油。傍晚时分,伴着晚霞,群众在建成的室外文体活动场上,健着身、聊着天、纳着凉……尽享着此起彼伏的“乡村田园交响曲”。日前,当笔者来到乐至县良安镇吊棺咀、劳动镇邓家祠、童家镇大神庙、中天镇宝盖寺等扶贫村时,看到了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乐至县突出“路、水、产业、民居、增收”着力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思维,狠抓工作落实,愣是让扶贫村旧貌换了新颜,也助力该县被评为2014年度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

        基础扶贫化症结

        “有女不嫁吊棺咀,穷山恶水路难走,赶场来回二十里,男女老少均务农。”良安镇吊棺咀村打油诗。

        “出行基本靠走、农资基本靠背,落雨满身水、晴天满身灰。”劳动镇邓家祠村鄢良华。

        “我们村连接村外只有一条机耕道,没得水利设施,全是穿逗瓦房和土墙房。”童家镇大神庙村丁念乐。

        “在老家没得意思得。路少、出行难,没得水利、吃饭难啊!”中天镇宝盖寺村彭明芳。

        ……

        “无路、缺水、居住条件差”成为这些村共同的“症结”、共同的伤痛,等天下雨、靠天吃饭的村民内心一直渴望着改变,“修路、修水利、改善居住条件”则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期盼。

        “全县动员部署、驻村干部迅速到位、走基层•听民意、与村‘两委’反复研究……”乐至本着“群众缺什么就扶什么”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找准“症结”后,上至县级领导、下至机关干部全部“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以全县之合力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集中帮扶。

        结穷亲、动真情、民生为先。乐至把解决扶贫村行路难、饮水难、居住条件差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突出以“”为单位,打破乡、村、组界限,配套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联系县领导、包村部门、驻村干部共同努力,充分运用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统筹、捆绑发放,同时发动群众筹资筹劳,破解了资金瓶颈,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时间,一番大干、快干的基础扶贫浪潮在帅乡大地火热翻滚起来。

        仅以交通建设为例,上述4个村新建水泥路28.3公里,吊棺咀、邓家祠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大神庙村建成环村水泥路,宝盖寺村结束了没有水泥路的历史,扶贫村的出行条件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

        “我特别感谢精准扶贫,要不,我两爷子只有露宿街头。”大神庙村72岁村民丁常宣行动不便,儿子身患残疾,相依为命的家里只有一间摇摇欲坠的土墙房、更是穷得叮当响。2013年,丁常宣享受到了为他量身定制的精准扶贫措施,建成了近90平米的青砖红瓦房。

        产业扶贫拔穷根

        基础通则百通,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扶贫村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输血更造血’是根本出路。”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精准“输血”,乐至县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原则,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大格局,同时依托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激励扶助村民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乡村旅游业务等增收致富产业,努力做到每一个贫困村都有特色优势产业、每一户农户都有增收项目。

        吊棺咀村毗邻城南高速公路和畜牧重镇——中和场镇,该村新建现代畜牧业生猪养殖小区10户、存栏生猪1300余头、养殖户增收约52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川中丘陵区地貌及中天镇酿造产业,上述4村还种植优质核桃800亩、紫薯100亩、儿菜100亩、辣椒100亩......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精准“造血”,乐至把提高扶贫村群众致富能力水平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举,变“输血”为“造血”,变送衣、送粮为送技术、送信息,由帮种、帮收到帮调整、帮出售,确保每户农户都有一个“明白人”,都能掌握一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

        仅去年,乐至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作用,定期播放农业科技、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专题电教片100余场次,涉农部门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万余人次,发放涉农书籍3000余册,提供致富信息220余条。

        贫非天生根,富由作为起。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乐至县找准了产业扶贫“康庄道”,培育了农民增收“摇钱树”,“拔穷根”管长远,让不少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落了地、生了根。

        精神扶贫转观念

        “以前,整天忙着家长里短、邻里交流少,有的人为了点蝇头小利打架、吵架,还有的人泡在麻将馆,村子不仅脏乱差风气还不正。”作为大神庙村4组小组长的丁玉梅叹息地回忆,“思想再不转化,整个村子就没得生气。

        “精准扶贫,突破口在基础、措施在产业、根子在思想。”该县组织部一负责人说,“扶贫要落脚到解群众的‘精神之困’,帮助他们自觉自立自强谋发展。

        思想之转变首要在村“两委”。乐至确立联系县领导、包村部门、驻村干部,下派“第一支部书记”,带头定期学习习总书记讲系列话精神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不断增强村班子的理论素养和道路自信,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主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思想之转变重在夯实基层阵地建设。乐至对扶贫村均硬化了一个不低于200平方的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每个场所还建了30平方左右的舞台,均建成村级农家书屋、配置了一套简易户外音响设备、一台电脑,装了宽带、购置了图书及书架和桌椅。

        思想之转变路径在开展丰富的思想文化活动。乐至在远程教育、村图书室、村广播、院坝会等宣传文化阵地开展“政策进万家”、“公益电影”、“道德讲堂”、“文艺下乡”、“农民读书会”、“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将涉农法律、政策、技术等融入其中;组织文体广新局、文联、作协等文化单位,挖掘扶贫村舞龙、舞狮、走旱船、盘子莲萧、玩友等传统民间文化,并在扶贫村铺展开来;同时部分扶贫村还自发成立了文艺队,长期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扶贫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多渠道的思想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我们老百姓的思想得到了转变、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更足了,生活更有盼头了。”丁玉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