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巴州区幸福院院长王志华的爱老情怀

09.06.2014  17:45

  在幸福院门前10米处,记者见到坐着轮椅、右手和右脚高位截肢的刘兆军,他刚从医务室出来,手里提着药袋。

  闲聊几句后,刘兆军说:“我要回家了。”“你家在哪儿?”记者问道。

  “幸福院啊。现在幸福院就是我的家。”刘兆军笑着说。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而又精妙的回答。

  刘兆军所说的“家”是巴州区幸福院——目前巴城内唯一一家面向社会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1984年,年仅18岁的王志华,以护理员身份进入幸福院,所做的工作是:打扫清洁卫生,给院里的老人穿衣、洗脸、洗头、送饭、喂药,给瘫痪的老人换尿片、垫草纸……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王志华对那些没有儿女、手脚残疾、疾病缠身的老人,从最初面露尴尬到身手熟练,从深深同情到眷眷爱意,她时常静静聆听他们的委屈、痛苦和悲伤,她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老人们,默默地陪伴他们走完人生最后行程。

  幸福院里每年都有老人去世。朝夕相处的老人骤然离世,第一次见到那种场景,王志华总是觉得恐惧。

  王志华彻底克服恐惧心理是1991年黄静祥老人的去世。

  黄静祥老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也历经人生的艰辛。在幸福院里,她性格温和,言谈举止文雅,和王志华也特别投缘。老人生前向王志华提出过一个请求:死时要王志华陪在她的身边,拉着她的手。

  黄静祥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王志华做了一个梦。梦中,黄静祥让她为其穿老衣,像是预言一样,第二天,黄静祥就去世了。

  看着老人安详的脸庞,王志华感受到老人一生饱尝的孤独和落寞。她慢慢坐到老人的床边,拉起老人的手,轻轻给她擦身,替她穿上早已备好的衣裳。

  王志华意识到,这些老人的生养死葬是自己的责任。从此,每个老人过世,都由王志华亲自收殓。

  幸福院中的老人有公务员、教师、退休干部、农民还有五保家庭。由于入住老人的素质、性格存在差异,幸福院中也存在口角、吵架等现象。王志华要进行调解、安抚。由于说话太多,王志华患上了咽炎。

  “对待老人,尊重、平等是最重要的事,要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王志华说,“老人的事都是大事,所以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对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味迁就。在王志华看来,老人很多时候其实就像小孩,会犯错,会告状,会耍赖。有时候犯错后还拒不承认,或者因为记性不好一犯再犯。

  比如,有些老人因为发生争执,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骨头扔到对方桌下。这个时候,必须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不然就会纵容老人犯错,也会对整个幸福院产生不良影响。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为了避免工作人员故意偏袒、特殊照顾老人等情况,幸福院规定,工作人员不得收取入住老人及老人亲友的钱财、礼物,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老人。同时还规定,工作人员必须“手脚干净”,不能看到老人的好东西就据为己有,确保老人住得放心。

  11点半,幸福院食堂开饭的时间。幸福院的老人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分到一份米饭和回锅肉,桌上放着蔬菜汤。记者在墙上看到本周的菜谱,有肉丝、骨汤、蔬菜。

  王志华对幸福院的老人有很深的感情。“只要你给这些老人一些温暖,他们会回报你更多的温暖。”王志华说。

  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养老院生活。2001年以后,幸福院房间已经住满。只有等原有房间的老人离开才能有新的老人入住。

  王志华赞同养老院养老:“有些老人的子女经常不在身边,会感到孤独;有的老人与子女、媳妇有矛盾,在一起生活经常吵架。而在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可以做伴,子女可以随时来看望。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也让老人愉快地生活。”

  不过,也有子女将老人往幸福院一送就不来看望。对此,王志华规定,代养老人的费用只能一月一缴。这样,就算子女平时不出现,在缴费的时候,也必须亲自到幸福院来缴费,顺便看望老人。

  饭后,老人们回到房间午睡。下午,他们可以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读报、唱歌、听健康讲座打发闲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