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临摹敦煌壁画过程:一幅观音两人画三个月
正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敦煌壁画展品更是让观众趋之若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展览中很多观众都很好奇,作为复制品,为何这些敦煌壁画会被进行文物级的保护?昨日,在36年前曾在敦煌对敦煌壁画进行了长达7个月临摹的成都知名画家杨麟翼揭开了敦煌壁画临摹背后的故事。
7个月克服重重困难
站在自己与老师杜显清临摹的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图》前,杨麟翼显得格外激动。他一面指着作品,一面将当年临摹敦煌壁画的经历娓娓道来:36年前,杨麟翼40岁。应敦煌艺术研究院邀请,他和老师杜显清等前往敦煌临摹莫高窟壁画,临摹的优秀作品将送往日本展览。
“1981年的敦煌,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生活也没有现在那么方便。”杨麟翼说,那年春天,杨麟翼与老师杜显清一起从成都坐火车抵达敦煌,看着漫天的黄沙,杨麟翼被西北大漠的壮美震撼,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敦煌,杨麟翼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临摹工作中,他一人单独临摹了《迴鹘王礼佛图》;和老师一起临摹了《千手千眼观音图》等7幅作品。杨麟翼和老师一起在敦煌一待就是7个月,其中他最为得意的《千手千眼观音图》临摹耗时长达3个月。
杨麟翼说,在7个月的临摹过程中,画家克服了饮食、气候、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所有临摹作品全部被敦煌文物研究院收藏,并于1982年在日本成功展出。他说,那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绘画经历。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石窟中进行临摹。那时没有摄影摄像器材,只能靠画家的眼力、经验来进行临摹,对画家而言是一大挑战。
原汁原味还原敦煌壁画
“临摹敦煌壁画之前,我们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杨麟翼说,开始临摹之前,画家们除了全面参观敦煌石窟壁画外,还接受了敦煌专家的系统集中培训,了解敦煌的历史、绘画风格等内容。当然对于画家而言,临摹才是终极目标。杨麟翼笑着透露道,临摹壁画时,触摸壁画是绝对禁止的,画家只能靠经验来判断线条的位置。为了尽可能地临摹准确,他们发明了一个“土办法”:用当地一种细长有韧性的柳条来隔空比划壁画的线条幅度,再将线条“移植”到宣纸上。
“临摹要求不能有自己的创新,一定要壁画是什么样临摹下来就是什么样,如有破损的地方,也在临摹的时候保持原样。”杨麟翼感慨道,“原汁原味体现文物所有特征,同时还要体现出壁画的质感。”这7个月中,他对于艺术的感悟非常深,对于以后的绘画风格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介绍,该壁画代表着元代线描艺术的卓越成就,杨麟翼与其师临摹的这幅作品也成为当代的珍品。
延伸阅读
敦煌壁画复制品可谓“准文物”
昨日,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敦煌壁画复制品同原作一样,是艺术品。它从用材上、形体上、工艺上、风格上,要求同原作、真品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复制品不仅为收藏家所看重,也可作博物馆的陈列品,以保护真品免遭破坏,或补救真品之遗缺。
本次展出的敦煌壁画均出自于大师之手,具有艺术再创造性,这样的高度是那些粗制滥造,毫无艺术美感的赝品所无法企及的。展览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场展出的很多展品是大师们耗尽毕生精力创作的作品,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坚守大漠,在敦煌保护、修复壁画,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复制品创作。他们的画作不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还鼓舞着后继者继续为保护敦煌而奋斗终生。敦煌研究院老院长段文杰正是看了张大千敦煌壁画展,深受感染后才踏上了奔赴敦煌的旅途。与他一同在敦煌扎根的四川人还有史苇湘、欧阳琳夫妇及孙儒僩、李其琼夫妇。他们横跨数千里,远离家乡,为的就是要拯救正在消失的敦煌壁画。
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敦煌,他们中许多人都已经去世,而随着岁月流逝,他们临摹过的壁画大多已经漫漶不清了,即便今日在敦煌也很难再见这些壁画的真实原貌,所以说,这些临摹品早就已是“准文物”了。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王若冰 张青青 胡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