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咋打造?

11.07.2020  20:00

  抓重点领域重点任务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交通强省战略,聚焦“内联”形成经济圈高效便捷交通网,聚焦“外畅”打通多向出川大通道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以工业“5+1”、服务业“4+ 6”、农业“10+3”为重点,聚力建体系、育集群、强主体,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协同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等建设,优化创新能力布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区域内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川森林城市群,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让两地人民共享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惠民水平

  “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划下的几项重点中,产业协作的地位举足轻重。

  目标同样被锁定:推动成渝地区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成渝地区携手发力产业,制约似乎不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的两地,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挑战;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仍待提高……但未来空间也很喜人:国家战略下,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协同重庆统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如何在新机中开新局?

  打开新思路

  做强优势、做大规模,协同整合迎挑战

  “很多产业‘你有我也有’。”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由于山水相连、气候条件大致相当,农业领域同样存在竞争。

  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行长韩松也注意到,在川渝两地工业版图中,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产品结构十分相近。

  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征途上,如何看待并破解产业同质化?

  “需要辩证看。”与会者分享迎接挑战新思路:同质化意味着有共同的优势,对外,可以抱团出击抢占更大市场;对内,可以通过合作壮大,形成更强规模效应。

  “同质化也不代表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强联合优势还会更明显。”眉山市委书记慕新海提到,过去多年在布局都市农业时,眉山、资阳和渝西县区均把重点锁定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休闲农业上,吸引了越来越多采购特色农产品、体验观光的人。究其原因,上述地区携手打造了一批品牌优势农产品和跨区域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产业结构相似的前提下,就不能只看到都有的,还要看到都缺的。”内江市委书记马波说,电子信息是两地共同的优势产业,但两地电子信息配套供应链绝大多数还要依靠沿海地区。“如果能将供应链转移至川渝地区,就能为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降低20%的成本,并形成一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事实上,川渝两地已展开一系列合作。“今后,川渝将逐渐实现发展布局‘一盘棋’。”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透露,两地已明确携手,优先将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打造为跨区域优势产业,并力争实现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

  文化旅游方面,川渝两地也在积极探索构建大产业、细分工的产业协作格局。乐山市市长张彤透露,9月底将在乐山召开的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主题省、市都将锁定在成渝地区。

   注入新动能

  改革、开放、创新,“乘数效应”铸引擎

  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充分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充分发挥“乘数效应”,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蓄势赋能。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盛毅认为,打破产业协作过程中的动能瓶颈,靠改革、开放与创新,“缺一不可,必须综合施策。

  在与会者看来,破局的“当头炮”是改革。“必须提高要素配置整体效率。”谈到增加发展动能,达州市委负责人举例,在川东北,制造业企业每个工人每月社保缴纳额度为1200元,东南沿海地区只有1000元左右。究其原因,沿海地区近年通过改革采取了更贴近市场实际的收缴方式,“增强内力,深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开放也是改革。省委外事办主任崔志伟说,按照前期沟通,下半年川渝两地计划联合举办一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推荐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深度了解并投资中国经济“第四极”。

  “开放还要‘走出去’。”杨秀彬介绍,目前搭乘中欧班列(成都)、中欧班列(渝新欧)出国的货物中,20%为川渝两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的农产品。因此,在川渝两地设立特色农产品出口港将是下一步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

  改革与开放之外,创新,是与会者谈及激发产业协作新动能时的另一个热词。

  有与会者举例说,原本相对“低调”的合肥一跃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其背后是4个国家级实验室、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5件等高于全国水平的创新实力。

  与会者认为,要将成渝地区真正建设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还需要不断优化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很多布局已经展开。绵阳市委书记刘超透露,四川计划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带动各类发展平台协同参与,打造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引擎。(记者 王成栋 朱雪黎)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