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破“难”去“贵”在路上

09.08.2017  18:05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他们对于贷款利率其实并不那么敏感。对于他们来说,拿到贷款,企业能够运转起来才是最重要的。”重庆市银监局副局长向恒如是表示。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人士和实体企业主也发出类似感慨。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赴重庆、广东、福建等地调研时了解到,今年以来,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增强,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融资结构的长期失衡,仍旧导致实体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

  专家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有新贡献,亟待优化融资结构,并围绕实体经济需求进行创新和转型:一方面,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要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归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另一方面,提升直接融资占比,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重点领域、项目中小企业的 融资需求

  融资难困扰中小微企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期间,看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两面”:一面是小微企业很多是轻资产企业,缺乏合适的符合传统要求的抵质押资产,小微企业“融资难”;另一面是传统银行产品难以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银行的确“放贷难”。

  由于业务快速发展,公司需要资金进行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但其名下可抵押资产评估值不高,与企业融资需求缺口较大,融资难也困扰着公司发展。

  另外,到手的订单有时会拖延大半年才开始生产,因为无论是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还是要求客户付更多定金,都不是容易的事。

  这些都只是实体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缩影。“到2016年末,全国有2600万户中小企业,其中小型企业1800万户。这1800万户小微企业因为没有不动产,所以根本不具备从银行申请贷款的资格,发行证券、债券也轮不到它们。”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看来,金融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资金“脱实向虚”、高杠杆和高负债产生的高金融风险等令人担忧。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方面,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而民营企业处于劣势地位。

 

上述困境的根源在于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来有两个明显失衡: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占比失衡;二是间接融资中客户主体的失衡,即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占用信贷资源较多,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获得的资源较少。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指出,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现在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让企业感到“缺血”;二是融资成本比较高,让企业感到很难;三是抽贷与断贷现象时有发生。

   银行主动下沉客户结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少银行业内人士道出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大痛点:一是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如何适应服务小微企业的需要;二是如何设计出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产品等。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发现,在监管部门引导及银行战略转型等驱动下,银行纷纷主动下沉客户结构,信贷资金真正开始回流实体、小微领域。

  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加上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的助力,小微企业开始成为“香饽饽”。银行方面:“围绕支持‘双创’,,依托多功能平台、金融生态圈、供应链等,用好助保贷、税易贷、小微快贷等创新产品和模式,也能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得风生水起。

  除了客户结构下沉,银行的偏爱也逐渐从大国企、大型制造企业等,转向新能源、新科技、绿色环保等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的领域。

      为满足初创企业成立之初的众多纷杂事项,中信银行广州分行配备了专业服务小组,为企业在成立之初的资本金汇缴、股东入股出资以及运营方案设计、资金回笼管理模式方面提供了较大支持,并在工资发放,员工个人金融事务方面做到了全面配套,为初创企业解决后顾之忧。除了在结算及配套服务端服务企业外,该行还创新性为其定制新能源企业综合服务融资方案,满足其在车辆购买,充电桩铺设,电池技术开发及网点铺设方面的融资需求,实现了新能源汽车运营产业链的全流程覆盖。

  加强银企对接

  创新举措剑指“拦路虎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增长、创新与实体经济不协调,饱受诟病。不过,记者在近期的调研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商业银行的努力和转变。缺少抵押和担保,是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尤其是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就难在处于种子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的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又得不到价值认可。用传统的、对待成熟企业的办法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是“上山捕鱼”。

  如何创新、细化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双创”潮涌,为解决科技企业、大学生创业等“双创”主体轻资产、无抵押、融资难的“痛点”和“难点”,建行创新推出了“小微快贷”,将互联网与大数据有效结合,让那些因信息不对称、缺少抵质押担保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将获得低成本融资变成现实。

  另外,加强银企对接。加强对政策性 金融服务 方面的贷款产品的宣传也有助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尝试搭建与政府、专业公司、基金公司、评估公司四个主体的信息沟通渠道。目前成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带领不少的金融机构进园区,了解企业需求,为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了解到更多的企业也在政策性产品方面知识的欠缺。开展融资方面的活动。为中小企业拓展不少融资渠道。

  

   战略转型仍在路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认为,国有大型银行正面临挑战,综合化经营程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涉及资本市场的一些业务参与度有待提升。另外,零售业务的智能化和电子渠道化也应有所增强,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惠民效率。

  “首先要确保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差异化政策落地。”庄聪生建议,其次是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刺激改革、提高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引导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对小微、“三农”战略性新兴农业和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也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曾刚认为,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银行的规模和股东机构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但目前它们服务小微实体经济的能力受到制约。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应与大型国有银行的战略转型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服务民营经济的能力。

  在小微金融战略上,大型国有银行也一直在进行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都在总行正式挂牌。另外,大型银行在体制管理上也在不断完善,促进和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比如,建设银行在2017年一级分行KPI考核体系中,新设了普惠金融指标,初步将普惠金融涉及的小微企业、涉农、个人创业等主要群体的融资服务纳入考核范围。交行则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机构设置、统计核算、考核激励、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全方位支撑服务体系,推进各项监管政策在交行进一步落地实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服务小微企业,除改善间接融资结构以外,发展直接融资也应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各类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依然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与其它融资方式,比如信托、融资租赁和小额贷款等相比仍较少。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规模。

  在刘健看来,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首先要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尤其是债券和股票市场,要让更多企业主体加入。其次,要适当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对股票市场而言,进一步开放可能会涉及资本流动和风险,因此在债券市场的开放上就要提速,促进企业债务融资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在调研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对于优化间接融资结构、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求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支持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业的步伐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