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创举震撼全球:可用超声波迅速消融肿瘤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在自然界中,蝙蝠可以利用一种特殊的声波在黑暗中飞行并捕捉食物。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超出了人耳听觉频率识别的范围,因而人们把这种听不见的声波就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可以应用在医学上,我们经常使用的B超就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原理。除了传统的B超,眼下,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声波已经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癌症等疾病。
中国这一创举震撼全球!用超声波消灭肿瘤,已有数千人获救!
6厘米肿瘤45分钟消融不见癌症治疗有了新方法
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智彪:我们把太阳光线聚焦200倍就可以把纸烧起来,所以太阳我们照照可以,但是聚焦以后可以烧饭,这个也一样,我们把它聚焦以后,聚焦三千倍比太阳镜聚焦要厉害多了。
王智彪是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当着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的面,王智彪演示起超声波聚焦产生的威力。在黄色的球面部分,每一个点都在发出能量较低的超声波,这些超声波在一个精确的点聚焦,就产生了3000倍以上的能量。
王智彪把把一块有机玻璃放在焦点的水面处,短短两三秒时间就打碎,温度高得烫手。而在焦点以外的区域,超声波的剂量则是在安全范围,记者把手放在水面以下,几乎没有任何感觉。
把这样的超声聚焦现象应用到医学上,应用到为人治病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这个问题,王智彪已经思考了29年,实践了29年。王智彪和团队的这项发明,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国产医疗器械行业迄今为止获得过的最高的科技奖项。
王智彪:你可以看到,当温度、当能量足够高的时候,它转化成温度,立马就把那个高温区域里面的肿瘤细胞杀死。
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的英文缩写为HIFU,也常常被称作海扶。利用聚焦超声的原理,可以实现穿过人体,不造成损伤,并对体内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直接进行消融。
王智彪:那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白点,它跟周围的非白点之间边界很清晰,说明什么呢?说明它这个热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非常的陡峭,就像刀一样,所以我们俗名也叫海扶刀;传统的我们看开口子的,一刺就可以见血的,那以后我们过渡到用腔镜,打三个洞,把那些器械伸到肚子里面,这也叫做开刀,这叫做腔镜开刀。那现在到未来,今后体外到体内开刀,就是我们叫聚焦超声手术。
在“焦点”区形成足够的强度,达到60℃以上的瞬间高温,导致目标区域的组织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在体内可逐渐被吸收或变成瘢痕。隔山打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已经成为了现实。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扶医院,我们见到了一位即将接受海扶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与传统的手术室不同,这里的医护人员们并不需要层层消毒才能进入手术室,手术室内也不需要无菌环境;病人并没有进行全身麻醉,只是注射了一些镇定剂,还可以与医生交流。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手术刀和止血钳,看不到止血的纱布和棉花,医生手中的鼠标,就是正在患者体内做手术的手术刀。
重庆海扶医院HIFU高级医师邓勇斌:我们通过鼠标控制我们的运动系统,来控制这个焦点在子宫肌瘤的不同位置移动,把这个肌瘤一点一点的消融掉。
屏幕上的红点,就是正在体内实施手术的的超声波聚焦点。在屏幕上我们看到了实时的超声监控。
邓勇斌:这个病人瘤子是有6厘米这么大。
央视财经记者:现在我们看到治疗过的区域有什么变化?
邓勇斌:这个肿瘤是我们治疗之前图象稍微黑一点,我们治疗之后这个图象就慢慢变白了。
45分钟后,聚焦超声的手术完成了,这位患者的子宫肌瘤已经绝大部分被消融,这位患者从手术台上下来,并且还自己走出了手术室。
记者:感觉还好吗?现在?
患者陈女士:现在好多了,清醒了一点了。
记者:现在主要是麻药的感觉吗?
陈女士:麻药应该已经过了,反正现在就是有点想睡觉的感觉。
记者:那身上疼吗?刚才做手术的部位。
陈女士:不疼。
记者:做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陈女士:没啥感觉,反正我感觉我一直在睡觉,
这位患者是这家医院里第3578位接受海扶手术的人。而早在1988年,当时作为妇产科医生的王智彪就想用聚焦的超声波给病人在体内做手术,想把这个听起来不可能的设想变成现实。通过查询资料他发现,美国人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提出了类似的想法,但是当时在世界上还一直无人实现,更不用提用在临床手术上。
为了造出这样一台医疗设备,王智彪和工程师团队们想尽了办法,一边造机器,一边做试验,如何才能让聚焦的能量足够强,如何才能让聚焦点非常精确,医生和工程师们一次次试验,苦苦求索。
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王芷龙:第一次我看见超声波能很好的聚焦了,那么这个强度多高,我不知道,我就拿了一条小鲫鱼,把鱼放在焦点那个地方,我一打超声波一发射之后,焦点很快就像一个刀一样把鲫鱼打了一个小洞,并且马上血就流出来了,我才知道超声波通过聚焦后它的能量完成可以达到手术刀的效果。
长期以来,在我国,进口的医疗器械数量的市场份额一直都达到70%以上,而高端、大型的医疗设备,更是被进口产品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因此,当1999年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器械——“超声聚焦刀”诞生时,所有看到的医生都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芷龙:这个设备我把这个布拉开的时候,他说大王这个设备是你造的吧,我说是我造的,他没开腔,停了五分钟又问我一次,大王真的是你造的?我说真的是我们造的。所以我很自豪。
然而,医疗设备不是闭门造车,必须要在临床医学上可以使用才行。就在重庆医科大学的这间实验室里,王智彪和他的医学科研团队,用海扶刀在动物身上做了数不清的试验。每年的数量用吨来计算,用卡车来拉。
1997年12月,同样是在这间实验室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医学专家陈文直,和王智彪等各个科室的专家,一起在这里,进行全世界第一台海扶刀的手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医学专家陈文直:一辈子不会忘。当时是一个孩子,骨肉瘤,肉瘤长在腿上了。一般发现了就要截肢,截肢,还活不了多长。当时我们都是一排救护车,就是不同的抢救车摆在那。做下来以后,做还是跟顺利,没有什么反应,都很顺利,所以我们担心皮肤、神经,我们都保护很好,第二天就安排他做了核磁,放射性核素扫描,马上就显示了一块肿瘤组织坏死,清楚地显示。
王智彪:超声波诊断的第一例病人不在中国,第一例CT也不是在中国,第一例核磁也不在中国,第一例PET也不在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不在中国,就是手术类,腔镜都不在中国,但是第一例聚焦超声手术在中国,而且这个不是一个病人第一例,刚才我说的骨癌、肝癌、乳腺癌、胰腺癌、子宫肌瘤都在中国。
海扶设备卖到22个国家国内市场亟待政策扶持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无论是设备的设计、动物试验、临床手术、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案,全部都要原创做起。随着手术经验的增多,这个中国自主创新的大型医疗设备面临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才能把它卖出去,让更多的医院愿意接受使用这项全新的医疗技术?
这里是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是四川省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作为一个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级市医院,它却拥有一项世界之最:迄今为止,这里完成了5400多例子宫疾病患者的海扶手术,是目前全世界用海扶刀治疗子宫疾病病例数最多的医院,为海扶技术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
对于多数患者来说,特别是连超声波都没有听说过的农村患者来说,传统的开腹手术似乎比新型无创的海扶刀听起来更让人放心。起初,遂宁市中心医院院长陈拥军,对是否应该试用这种新技术举棋不定。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院长陈拥军:十多年以前就关注这个技术,但是我们确实觉得对国产的原创的整套的大型医疗设备确实有怀疑。我们多次去考察以后,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好的技术,确实能够造福患者,造福人类,所以我们在2011年引进了第一台设备。
陈拥军和当时担任妇产科主任的何佳对新技术非常谨慎,他们决定先和厂家合作,不购买设备,手术的收入双方分成;等到病例和临床经验积累成熟后,再考虑购买。
陈拥军:2012年我们就全变成购买了,完全是超预期的,比预想得好的多得多,多的多得多。有两个方面,第一,它对患者带来的这种优质的医疗服务的效果比我们预想好的多得多。第二,对于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妇产科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超过我们的预期的。
位于西南中国的地级市医院,却创造了世界之最,这吸引了许多国外医院前来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也一直在关注海扶技术在妇科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我们最近几年跟很多医院一起联合,我们有一个非常大数据的总结,几千例有了,应该是说明问题的,我们这个结果公布之后大家有对它非常好的认识,我们会推广这个技术。
与此同时,国外市场也向海扶抛来了橄榄枝。英国牛津大学的丘吉尔学院,看中了这个中国重庆生产的医疗设备,并且引进了第一台由中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医疗设备。
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王芷龙:他们来了以后,看到这个设备,那几个人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你是日本人吧?他告诉我,中国不可能造出这种大型的医疗设备,他这句话强烈地刺痛了我。
对中国的医疗设备将信将疑,丘吉尔医院没有承认中国的病例研究,而是自己重新操作了88例海扶手术,终于认可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大型设备的功效,中国重庆生产的海扶设备也在2005年通过欧盟CE认证,是全球首个获得此项认证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设备。
2011年7月,英国BBC世界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英国肾癌患者大卫。阿特维尔,经过海扶治疗后三天就返回了网球场。牛津大学临床中心主任大卫。克兰斯顿认为海扶是外科手术的未来。
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的医生们希望能使它在更多领域发挥医疗的作用。他们正在尝试用它治疗肾癌和肝癌。中国海扶技术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大型医疗设备领域领先发达国家,也被国际超声学会主席誉为:“领先世界水平3-5年”。越来越多的全球医生,在尝试把它应用到更多领域。
现在,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了重庆海扶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22个国家的50多家医疗机构已经买了海扶刀这个大型医疗设备。然而就在国际市场逐渐认可中国原始创新的医疗设备的同时,中国市场却亟待让医生们愿意接受这项新的医疗技术。
北京妇产医院专门建立了聚焦超声诊室,妇科微创中心主任段华告诉我们,在引进海扶设备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做了近四百例海扶手术,目前,与传统的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相比,海扶治疗的数量还只是很小一部分。
除了认知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地方的医保部门还没有把它纳入医保范围内。如果需要自费的话,像北京,重庆这样的大城市,一次海扶手术至少都在一万多元。要是做普通手术医保只需要交3000块钱。
在重庆市和四川省遂宁市,海扶手术已经纳入医保保障范围之内,技术的推广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专员李茂强:这个医院自从有了医保之后,他的病源量增加了基本上在30%到50%左右这样大的比例。
由于全国各地医疗物价的定价,以及医保包含的范围不同,海扶技术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遇到了不同的境遇。
李茂强:基本上现在我们全国除了西藏还没有我们设备,其他都有我们的设备,按说来我们的医保应该覆盖很高,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全国的这个医保有审计医保的,还不超过10个,比如是我们的重庆、上海、甘肃这些地方,所以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就是大大不利于这个技术的开展和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也是北京市引进海扶设备为数不多的几家三甲医院之一,副院长周丁华告诉我们,眼下,他们正将海扶技术应用在肝癌和胰腺癌肿瘤的治疗方案上面,这为癌症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周丁华:我们国内把它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应该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主要是得益于设备的发展,所以说我们把它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话也是一种尝试,国外也在做,中国走在最前列,应该来说领先国外,欧美国家五到十年。
而在向患者建议海扶刀这个新的治疗方案的同时,周丁华带领的团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虽然这个中国原创的医疗手段给患者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是没有医保政策的匹配,推广就变得困难了许多。
周丁华:所以我也呼吁我们卫计委,也要和医保部门做一些沟通,全国性的,对国产的大型医疗设备,疗效确实比较好的,比较可靠的这种治疗方案或者检查手段,应该优先纳入医保范围之内。
半小时观察:
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前十强均为欧美企业所占据。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出台配套措施,对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进行优先审批。近年来在多项政策扶持下,在部分领域,国产医疗器械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个别领域,国产医疗器械甚至已经国际领先水平。
不过,从海扶刀推广的经历,我们也看到,医保政策成了海扶刀落地最大的障碍。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快审批速度,能够让更多的患者更快、更早地享受到新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