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企面临转型难题 继承者们难以胜任
5月15日,浙江台州市椒江区耀达国际酒店内,69岁的罗邦鹏出现在海翔药业股东大会媒体说明会的现场,这是自2010年退休将企业交给儿子罗煜竑后,罗邦鹏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作为海翔药业的创始人,罗邦鹏自1984年起,一手将海翔从一家乡镇企业打造成上市公司。在此一周之前,罗煜竑被指在澳门豪赌输掉5亿,贱卖上市公司全部股份还债,罗氏家族也随之失去实际控制人地位。
进入2014年,民营药企“富二代”集体迎来接班潮。但是,这些年龄30+的“继承者们”是否真的青出于蓝?也许,海翔药业说明会颇为苍凉的一幕可以成为一个缩影,传闻主角罗煜竑没有出现,只剩已经头发花白的罗邦鹏用浓重的台州口音向记者解释:“我没有听说他赌博。将海翔药业交给别人打理,只要对所有股民有利,我都支持。”
京华时报记者平亦凡
□人选之惑
可依靠的不多
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年代,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年,曾经叱咤商界的民营药企“创一代”纷纷步入退休之年。据39健康网统计,有近9成民营药企创始人已超过50岁。在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中国医药百强药企”名单中,民营药企在中国百强药商中已占据54席,其中有15家(占27.2%)企业老板已正式宣布传位给子女。未来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将集体进入接班潮。
细数这些已经进入家族企业并参与经营的“药二代”们不难发现,能够在企业内部力挽狂澜、且业绩骄人的“少东家”并不多,大部分的接班人还是在老爸的庇佑下有限地崭露头角。
据医药行业内部人士介绍,“药二代”中最为靠谱的要属步长药业的大公子赵涛和二公子赵超。今天已经72岁的创始人赵步长虽然尚未退休,但公司具体事物已经由两位公子负责打理多年,经营业绩一直向好。今年已经快50岁的赵涛和赵超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赵涛更是在父亲还没创业之前就已经是医院科室主任,可以说本身就是创业团队的一员。
最近有传言称,步长药业选择的接班人可能是二儿子赵超,作为经济学博士的赵超个人能力很强,和家族企业团队的契合度也较高。
独当一面的少
目前的大多数“药二代”都少有可圈可点之处。由于含着“金汤匙”长大,没有经历家族企业初创时的艰辛,这些准接班人们普遍被认为吃不得苦,又缺乏老爸的魄力和能力。
去年10月,以岭药业宣布,公司创始人、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正式退休,其子吴相君接任。公开资料显示,吴相君出生于1975年,拥有中医专业和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工商管理两个硕士学位,自2005年起一直在主持公司药品市场销售工作。去年4月,以岭药业原总经理李叶双因健康原因向公司辞职,吴相君就已经接任了总经理职务。
然而,接班近半年来,吴相君公开亮相参与最多的就是公司大健康业务的各种剪彩和讲话。为了布局大健康产业,以岭药业在小吴总接班后,新建了保健饮料生产线,后增资至5000万元建立健康电子商务公司。然而,大健康产业在以岭药业财报中的贡献甚少,目前仅有的三款保健饮料,尽管支付了高昂的推广费用,但除河北市场外,其他城市难觅踪影。
同样正式宣布接班的还有天士力集团创始人闫希军之子闫凯镜。今年4月,35岁的闫凯镜接任天士力董事长,闫希军退居幕后。从2013年以来,闫凯镜就已经开始主持天士力的并购风潮和资本运作,公司先后共耗资16亿元并购天士力帝益、天士力圣特制药等多家制药相关产业。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就天士力的整体事务来说,事实上还是由闫希军把持。
□接班之痛
创始人放不开
其实,“药二代”们接不了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雄心勃勃的创始人们虽近暮年,但对待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仍有诸多难以割舍的情结。除了联邦制药原董事长蔡金乐辞世后,其子蔡海山全面接管公司之外,其余“创一代”仍然选择坚持奋战在一线,使家族企业进入到父子(女)“联合执政”阶段。
资深医药行业观察人士王小楠告诉记者,对于“创一代”来说,他们创建的公司就像自己的亲生骨肉,倾注了毕生心血,若毫无保留地完全交出,一时间在感情上恐怕难以接受。对于权力的迷恋,不得不说也是创始人不愿退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几十年风雨同舟,“创一代”们早已与所创建的企业融为一体,也已成为整个业务团队的精神领袖。因此,他们必须等到接力棒可以传下去,才有可能选择全身而退,这也是创始人们的最大心结。
“中国药企创始人都会选择‘扶上马,送一程’的传承模式,先让子女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助理或副总经理,观察其工作能力,和团队磨合,再将权力逐步转移。”王小楠说,“很多创始人甚至坚持,不到干不动绝不放权。”
接班人接不住
一位家族企业高管透露,大部分“药二代”从小就被严格管教,若不是形势所迫,很多人并不愿意接班。科伦药业创始人之子刘思川就曾说:“如果没有进入科伦,我可能选择做一个历史学者。”
“受互联网的影响,‘药二代’们对网络、电子商务、投资比较感兴趣,而对经营实业、成本控制等传统企业的管理兴趣不足。加之看到父辈创业的辛苦和无奈,不愿接班很正常。”上述人士表示。
其次,这些准接班人在经营理念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与父辈创业团队以及经营理念存在磨合期和阵痛期。以扬子江药业为例,创始人徐镜人曾这样总结扬子江药业的独特战略:不搞兼并联合、不盲目上市、不搞自己不熟悉的产业。
对于父亲的“三不”政策,其子徐浩宇有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公司上市是必须的,兼并收购也是必须的。“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最好的发展机遇已经过去了,现在比的是实力、思维和资本。”
“父辈的成功是由父辈的团队积累起来的,而海外留学归来的‘继承者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上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与父辈的团队容易引起冲突”。北大纵横咨询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表示。
这方面的另一个案例就是神威药业,神威药业目前也未真正交班,创始人李振江对企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李的大女儿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直接接手公司,由于老班底不认可,已有数位高管离职。
□转型之殇
药二代少有医药学背景
事实上,中国现代民营药企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整个国内医药行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
一位药监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中国的民营药企是有“原罪”的,过去中国内地没有药品监管,很多企业靠的是当时市场不规范起家,自身并无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这些企业并没有给继承人留下太多竞争优势,反倒转型问题成堆。
以最近广受关注的海翔药业为例,海翔药业此前一直经营原料药,技术门槛很低,几乎可以看做是纯贸易型的产业。“现在墨西哥和印度的原料药都比中国便宜,可以说海翔药业既无技术优势,又无价格优势。现在除了价格很高的特色原料药还能活下去,其他的中国原料药企业都转型做制剂和研发创新药了。”北京贝斯证券分析师李智刚表示。
从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大背景来看,低端民营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的趋势明显,而纵观各家的“药二代”们,真正有医学、药学背景的寥寥无几。“企业转型期加第二代接班期,双重叠加的挑战使得家族药企想要平稳过渡、华丽转身难上加难。”李智刚说。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诸如德国默克公司、礼来公司等家族制药巨头都有明确规定,继承人都必须是医生。这些‘药二代’都是科学家而不是商人,这是国外企业研发强大的关键一环。”上述药监部门人士表示。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感谢您访问京华网 www.jinghua.cn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