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阳)科技城跃步前行
创新 开放 突破
2013年10月,中国绵阳。
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嘉宾莅临绵阳,1149个参展参会单位的1304项参展项目全部到位,一场“科技盛宴”惊艳四方。
3天盛会,对外开放合作及采购对接签约项目146个、金额425.2亿元,促成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68项、签约金额61.3亿元,人才交流合作达成意向性协议近1000个……
科博会是一扇窗口,世界从这里看绵阳,绵阳从这里看世界。
科博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的阔步前行,不负使命。
过去的一年,绵阳科技城建设捷报频传:成功召开部际协调小组第11次会议和省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全面实施 《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省政府出台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10条;绵阳制定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20余项政策,科技城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启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达261家……
进入2014年,绵阳政策支撑、创新创业、产业承载、交易展示四大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千帆竞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茧而出……绵阳科技城在突破性发展的道路上快马加鞭。 □周斌 邹俊川关键词创新催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012年底,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就启动。孵化大楼里的机关、单位搬出,让位于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后,有效地激活绵阳分散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
一个个创新平台的建设,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能量。目前,创新中心一期已入驻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70家,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新驿站”绵阳工作站挂牌……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绵阳富集的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长虹、九洲分别被认定为国家首批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8家。
科技城创新创业的活力迸发:2013年,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4.91%,专利申请量4992件,增长38.6%,授权量2846件,增长66.2%,绵阳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如何将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孵化成产业?绵阳正谋划构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一核三区多园”发展格局。今年,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建设将提速。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如何让创新成果有一个集中的展示交易平台?
2013年10月16日,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圆满落幕。3天盛会,绵阳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全国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此亮相,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7400余人进场观展,“高精尖”参展项目1304项,“产学研”参会单位签约项目214个,金额486.5亿元,达成人才引进协议1000余个……
数据的背后,绵阳收获的不仅是订单,更是一次对科技城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的重新思考和定位。科博会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加坚定了各方支持科技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关键词创业让梦想在科技城放飞
科技城建设最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答案是人才。绵阳人才总量67.2万人,人才密度达1230人/万人。如此密集的智力资源与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然而,一个现实问题困扰着绵阳:人才分布不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而最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的企业却求贤若渴。
如何打破这种尴尬的制度瓶颈,让优秀人才充分流动,脱颖而出?
重奖优秀人才。2013年12月29日,绵阳24个团队和个人喜领167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绵阳重奖创新创业人才,向外界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绵阳欢迎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人才扎根绵阳。
允许体制内人才下海。2013年初,一条政策的出台在绵阳引起不小的涟漪:各类优秀人才可以走出单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如果在原单位占有事业编制的,其人事关系可由市人才服务中心托管最长3年。托管期间或托管期满后,愿意回原单位的给予妥善安排。继续留在创办(领办)企业工作的,办理相应手续后,之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政策的出台,让心怀创业激情的人有了走出办公室的勇气。目前,绵阳已有51名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校干部职工离职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这其中包括5名处级干部。
在激活人才存量的同时,绵阳还广邀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扎根绵阳。
绵阳制定了20多条含金量十足的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省市共同出资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启动“千英百团”聚才计划,给予最高达200万元资助;100万年薪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实施“人才+项目”引才计划;利用绵阳的各类研发平台和产业优势,先后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在内的高端人才410名;依托4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引进5名院士和10多名专家入站,帮助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在绵阳经开区塘汛镇,300套青年科技人才公寓已进入装修阶段,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后,绵阳组建两个科技专营银行和科技信贷专营中心,手握专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了新的融资通道……
各园区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政策。2013年9月,绵阳科创区出台政策,由区财政预算安排设立不少于2000万的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助、创新奖励、以奖代补等方式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
以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才,以最实的举措扶持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服务人才。绵阳营造出了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2013年,绵阳认证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72家,其中新增近600家,而小微企业总数已突破3万户。关键词转型升级引领科技城发展的新路径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绵阳科技城内的大型企业将如何逆势而上?创新驱动、逆势而上成为各企业的共同路径选择。
1月18日,长虹推出中国首款三网融合CHiQ(启客)电视。该款电视产品将通过搭载的智能系统,有效实现电视机与手机的互动交流,从而解决现有智能电视“人机交互体验差、电视机无法移动、内容搜索不方便”等技术瓶颈。
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让长虹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九洲集团传来喜讯,2013年,企业实现销售回款202亿元,同比增长19%以上。
2002年,企业的产值和营业收入首次过10亿元大关;2010年,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销售回款三大指标均跨越百亿;3年后,实现销售回款翻一番,突破200亿元大关!
追寻九洲发展足迹不难发现,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秘诀。
在夯实军工发展根基、拓宽军工领域的同时,九洲进一步发展壮大空管通航、卫星导航等核心产业。2013年,九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发展步伐强劲。6月,科技部批准九洲组建成立“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月,九洲牵头成立四川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12月,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向九洲颁发了某型S模式应答机《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标志着九洲集团设计、开发和生产的机载航电设备及软件符合适航标准,成功进入民用航空市场。同样是12月,九洲携手联盟成员在绵阳正式启动“北斗新时空”智联工程,进军5个公共事业,打造综合一体化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发展1000万北斗用户,加速四川省、绵阳市北斗产业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将形成千亿产业链,培育100家北斗创新企业。
充分消化吸引国际一流的科技资源,为新晨动力发展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发动机”。2013年6月18日,德国宝马集团授权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生产N20发动机项目正式启动,德国宝马集团将为在绵阳的装备生产线提供技术、关键商业流程等支持。一期项目将于2014年6月正式投产,产品将用于宝马3系、5系、X1、X3等宝马主力车型上,这是宝马百年历史上首次授权在体系外生产发动机。关键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科技城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在增量企业寻找转型升级之际,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名词不断跃入人们视野:海尔(绵阳)虚实网服务园、联想科技园、IBM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永年3D打印等一批高端项目相继落户绵阳……如今,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茧而出: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
在一个个新名词的背后,是绵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渴望。11个星期,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IBM高层见了7次面;签约当天,IBM高层才知道,绵阳市委主要领导给绵阳的每一位项目官员送了一本大数据专业书,不仅要熟读,还要交读书心得。IBM商业智能和预测分析软件大中华区负责人、IBM绵阳项目主要推动者刘海亮说:“IBM最初锁定了4个城市,绵阳以他们的诚心和执著打动了我们。”
7秒完成1G文件下载,可同时观看200部高清电影,上网速度比现在快100倍……去年12月,这些曾经的概念在绵阳触手可及,绵阳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1000M网的城市。千兆网之所以首先落户绵阳,和绵阳的科技优势密不可分,在已建成的千兆网中,85%的核心技术设备都是“绵阳造”。
2013年底以来,绵阳通航产业持续升温,来自美国、乌克兰等的飞机制造商纷纷来绵寻找商机,而国内资本也跃跃欲试。绵阳拥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航空研究院所,民航机场、飞行学院等配套单位,以及成体系的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能力。目前,美国的乔治海茵茨、绵阳岷山集团、绵阳特飞等企业已进入绵阳通航产业,一条通航产业链正在形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打造绵阳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目前,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达到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家,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89亿元,利税47亿元。关键词军民融合走出军工科反哺民用新路子
2013年12月9日,绵阳高新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举行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签约仪式,7个军民融合和高新技术项目落户绵阳高新区。其中,国内唯一、国际上仅美国和俄罗斯拥有的新型管道焊缝检测信息系统引起了外界极大关注。
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和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的专业研发平台,四川迪派锐科技有限公司历经7年,先后进行5次大的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新型管道焊缝检测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近10万公里,其中钢制管道是长距离能源输送的主要途径。借助该系统,能首次将数字化实时成像系统应用于石油管道焊缝在线检测,可取代传统的胶片成像技术,成本仅为胶片的30%左右。该系统还可广泛应用于压力容器、航空航天、核工业、汽车工业、材料科学等领域。
新型管道焊缝检测信息系统只是绵阳军民融合成果的一个缩影。坚持创新驱动、军地联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自主创新成果丰硕,构建起“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绵阳成立了军民结合促进办公室,建立了院地高层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对军民融合项目的孵化创造最适宜的环境,从立项、用地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进行扶持。协调机制的建立,推动了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公共孵化平台建设。
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企业主体,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服务、创业投资、孵化器经营一体化”为特色的新型军转民技术转移模式,以项目运作、技术开发、创业服务、创业投资和孵化器经营为主,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军民两用技术输出和成果转化基地,搭建了创新型技术转移产业化发展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先后同研究所合作,共成立了8家科技实体,并先后孵化出中科成、久远纳米、太科光电、中物材料、中物仪器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围绕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制、促进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绵阳以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重点企业为依托,以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为动力,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平台,改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环境,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高精尖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基地,依托国家在绵重大科技专项,绵阳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通过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建设,西普、日普、九九瑞迪、科莱电梯等一批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发展势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