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海外项目注重绿色环保与拉动就业

06.08.2015  12:38

  中国电建是我国“走出去”的主力央企,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电建及所属成员企业在全世界91个国家执行工程施工、设计咨询等承包合同1360项,在建项目合同总金额约911.03亿美元。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海外工程承包和投资领域,中国电建已形成了以亚洲、非洲为中心,辐射美洲、大洋洲和东欧的多元化市场格局。2014年,在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排名中,中国电建旗下中国水电名列第14位,在商务部评选的“201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50家企业”中,中国水电位居第2。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央企意味着责任的担当,这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还包括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不仅在中国国内如此,走出国门更是如此。

  作为一家致力于电力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国电建集团的海外业务占其生产经营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半的利润来源于海外业务。在海外工程建设中,中国电建秉承“绿色环保、清洁开发”的理念,认真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把他乡当故乡,将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视为工程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为项目所在国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62500尾鱼苗与第5次投放

  2015年7月14日,在老挝南俄5水电站库区,中国电建集团南俄5发电有限公司与当地普昆县资源环境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将头一天刚刚购置的62500尾鱼苗投放入库区的碧波之中。这是南俄5发电有限公司近年在水电站库区进行的第5次鱼苗投放活动。

  在7月14日举行的投放仪式上,老挝普坤县县长对中国电建集团南俄5发电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库区周围村庄在教育、卫生及生计恢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对发电公司此次购置并投放鱼苗,积极改善电站周边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

  为改善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南俄5发电公司从建设期到运营期,始终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及环境建设,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与老挝当地政府及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为南俄5发电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苏丹麦洛维工程是中国电建在非洲承建的最大水电工程,其环保采用的是欧洲标准,要求极高,工程设置的一系列环保设施比中国国内复杂得多。

  施工中,中国电建把环保工作上升到企业品牌高度来认识,做到工程建设和环保工作并举,将环保作为重要工程来抓,按照业主和监理批准的环保实施方案,以清理施工垃圾为重点,对各类垃圾进行集中分类处理。项目部相继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场、塑料垃圾处理场、油污土处理场等。特别是油污土处理为环保一大难点,要绝对保护苏丹母亲河尼罗河水资源不受污染。项目部在指定的油污土处理场设置处理池、排水沟和积油池,经处理后恢复自然面貌,对水泥塑料袋等废旧物资进行深埋。由于中国电建在施工中采取了各种超常措施,最终圆满完成了环保任务。如今,麦洛维工地氧化蒸发池四周的沙漠已经变为绿洲,引来了众多鸟类栖息。不光是业主、工程师,就连当地的老百姓,甚至来访的外国使节,都竖起大拇指,对中国电建称赞有加。

  柬埔寨甘再水电站是中国电建以BOT方式全资开发实施的项目,2012年8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水电站位于青山绿水之间,被誉为柬埔寨的“三峡工程”。而绿色环保如今已经成了甘再水电站的一张亮丽名片。

  甘再水电站对柬埔寨意义重大,其首都金边市白天用电量的40%,夜间用电量的100%,由甘再水电站供应。水电站进入商业运营期后,极大缓解了柬埔寨用电贵、用电难的问题,每年保证发电4.98亿度,为柬埔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水电站的建成对调节流域内季节性旱涝,提高下游防洪能力,保证下游农田水利灌溉,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建设期到运营期,中国电建甘再项目公司坚持“绿色环保、清洁开发”的理念,认真履行环保责任,采取渔业保护宣传,投放鱼苗、虾苗,培育珍稀树苗等多项环保措施,改善了当地鱼类及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既满足了柬埔寨经济快速增长对电能的需求,又保卫了蓝天碧水,维持了生态平衡,可谓一举双得。

  2014年12月12日,柬埔寨新闻电视台“柬埔寨水电开发与环保”摄制组到甘再水电站采访,重点宣传了水电站建成后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并将其作为环保典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印度塔尔万迪火电站项目由中国电建旗下山东电建一公司承建,开工以来,项目公司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努力把塔尔万迪项目建成“绿色项目”、“环保项目”,受到了业主和当地政府的赞誉。

  为治理扬尘,塔尔万迪项目施工现场的道路几乎都铺成了水泥路。项目部成立文明施工保洁队,使用洒水车等,对施工区域进行洒水降尘和清洗。灰砂场设有堆石棱堤坝、排水盲沟和土工布防渗层,避免了灰砂飞扬、流失、渗漏。项目部取消燃煤锅炉,改用电热水器洗澡。建立车辆冲洗设施,对进出车辆的轮胎进行冲刷,使车辆不带泥出场,不超载、不遗洒。在混凝土搅拌站安置了喷淋设备,使水泥、沙石料搅拌成混凝土时灰尘降低到最小程度。

  在污水治理上,塔尔万迪项目部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对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排放。搅拌站冲洗水设有沉沙池。严格酸碱液、油类、危险品等物资的运输、储放和使用管理,确保不流失、不泄漏。

   8名中方员工与1079名巴方员工

  保护环境,留下绿水青山,中国电建在海外工程建设中树立了一座座自然的丰碑;而推行属地化经营,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岗位,雇用当地员工,则使得中国电建在海外工程建设中树立了一座座社会的丰碑,赢得了项目所在国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2015年7月15日,中国电建科特迪瓦苏布雷项目为新入职的8名外籍员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入职培训。随后,该项目班子成员与新员工举行了见面交流会。据悉,这是中国电建水电五局苏布雷项目从国外院校招聘的第一批外籍新员工。

  科特迪瓦苏布雷电站项目部为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需要,顺应国别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其全球人力资源来完善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今年6月,该项目部走进科特迪瓦著名高校——博瓦尼国家理工大学,参加了该校举办的企业联合招聘会。项目部通过面试、问卷答题方式,招聘与甄选了10名土木工程、测量、房建及城市规划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最终8名毕业生与该项目部签订了劳动合同。

  科特迪瓦苏布雷水电站是目前西非地区最大的在建水电站,号称科特迪瓦的“三峡工程”,在科特迪瓦享有盛名。该项目高度重视当地雇员管理,推行属地择才,目前属地化率达到86.9%,大大促进了当地人员就业。

  从今年起,该项目引入外籍高级专业人才,把他们安排到项目技术管理及施工管理等重要岗位工作,旨在改变目前属地化局限于技术含量低、复杂程度不高的工作岗位雇佣当地员工的现状。上述8位博瓦尼国家理工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上苏布雷水电站工作岗位的。中国电建苏布雷水电站项目负责人张曙光表示,今后,只要有需要,这样的“招贤纳士”每年都会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工程建设施工中,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电建外派常驻人员29,590人,从国内输出劳务人员14,000余人,雇佣所在国员工52,095人,雇用第三国劳务人员8233人,不但为我国输出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建设工程所在国承担了巨大的国际社会责任。

  仅仅在非洲,中国电建目前有中方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约12000余人, 雇佣项目所在国及第三国劳务6万余人,为非洲创造了数十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仅仅安哥拉一国,自2004年进入以来,中国电建在水利水电、公路桥梁、市政工程、城市供水、机场工程、学校、医院及体育场馆等多个领域累计承建项目260多个,每年为当地居民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00个左右。

  中国电建加纳布维项目自年开工以来,先后对6000多名当地雇员进行了分工种、分批次的培训;赞比亚卡里巴项目在5年间累计雇佣及培训当地人1882名,有735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同时一批表现优秀的技术骨干还被推荐到中国电建的其他在建项目工作;马里费鲁项目累计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举办各类施工机械操作、施工安全知识等培训700余班次,参培人员达9000余人次;加蓬布巴哈工程建设期间,雇佣的当地员工超过4000人。

  2014年5月15日至16日,国际劳工组织工人活动局非洲处处长默罕默德在“跨国企业劳动关系及工会作用”——中国•非洲工会高级研讨会上,盛赞中国电建在妥善处理当地劳动关系问题上是中资企业的典范。

  今年7月15日,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流域公司应邀参加了琅勃拉邦省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及政策研讨会,琅勃拉邦省投资计划厅负责人在会上说:“南欧江二级电站投资建设为本省解决了1085个就业岗位,在培养了大量技工的同时,将库区清理、移民村与配套道路任务委托给当地承包商承建,使老挝企业学到了先进管理经验与工程技术,为琅勃拉邦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电建旗下水电七局巴基斯坦苏勒曼奇项目是一个只有1亿美元的“”项目,说它小,一是项目金额小,只有1亿美元,二是项目上的中方人员少,只有少得无法再少的8个人。
实际上,苏勒曼奇项目并不小,项目负责人葛凌波介绍道:“项目群目前中方管理人员只有8人,但我们聘用了当地管理及劳务人员1079人,真正把项目施工融入到当地,不当‘外来户’,只做建设者。”这,才是项目“”的真正原因。

  在海外工程施工中,中国电建把维护项目所在国国家利益与追求商业利润统一起来,通过优质服务、优质产品,建设优质工程,搭建起同项目所在国之间“和谐、共赢”的国际经营模式,并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纳入重要议程,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商业道德,更注重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投身当地社会发展、慈善活动,与所在地政府、社区公民建立了和谐共融关系,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