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界怀念水电泰斗张光斗

25.06.2014  22:00

中新社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马海燕)在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斗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主办的学习张光斗科学精神座谈会25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钮新强说,张光斗心怀祖国,情系山河,从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建设一批小型水电站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他为中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了卓越功勋。

张光斗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他是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直至开工建设全过程的见证人和技术指导者、把关者。三峡工程开工时张光斗已经81岁了,但他坚持每年至少两次到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放过一点小瑕疵。他常用中外水电史上的失败教训告诫工程技术人员:一根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疏水隧洞。

2001年春,时年已经88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的施工质量,他深知高速水流对底孔过水表面平整度的要求极为关键。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爬到了导流底孔55米。55米对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讲难度可想而知。当他用手摸到底孔表面仍有钢筋露头凹凸不平时,当即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返工。

他有一句口头禅,‘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钮新强说,之后张光斗还去过三峡工地多次,老人在工地头戴安全帽,脚穿胶鞋爬脚手架、下基坑的身影至今留在建设者心中,他对工程质量的一丝不苟深深感染着三峡工程的参与者。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陆佑楣说,张光斗是中国工程师的典范,他的科学理性、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工程自信、敢于承担责任值得后辈学习。他总说,“进行重载试验的时候,桥梁设计和施工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首先应该站在桥上,如果桥要垮你也一起垮下去。”而今他的学生们正把这一点传给自己的学生。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金峰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陪张光斗去溪洛渡工地时,那时溪洛渡工地刚刚开始勘探,走了几天才到现场,晚上住在县城招待所,条件很差。金峰跟先生说起条件艰苦时,老人当时就变了脸:“这个条件还艰苦啊?你看工程师住的帐篷没有?你上了清华,拿了博士,觉得自己了不起。你想过没有,你上大学是依靠你自己的努力不假,但要是没有老百姓养活你,你就上不了大学。

张光斗常说,工程问题有“爷爷辈”的问题,也有“孙子辈”的问题,而“爷爷辈”的问题是真正困扰工程建设的问题,必须针对“爷爷辈”的问题重点研究,取得突破,而不能仅仅盯着发表几篇论文解决“孙子辈”的问题。这一点也让金峰等清华师生受益匪浅。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1992年4月张光斗等六位老科学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言成立中国工程院,今年正好是工程院建院20周年,工程院的发展成就也得益于张光斗当年的远见卓识和战略谋划。

2013年6月,101岁的张光斗逝世。“我出身寒微,有幸上海交大毕业,在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负责和参加一些水利水电工程,还到清华大学教书,这都是国家和人民给的机会,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而回报的少。”张光斗的女儿张美怡说,这是父亲病重时对她说的话。临终之际,他反复叮嘱儿女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