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 啃硬骨头要勇气更需智慧

16.11.2013  01:16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马海燕)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三天后,在会议公报持续引发热议、各方都对各自相关领域的改革颇多猜测和期待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晚间与中国13亿多民众见面。

诚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所言,“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加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次《决定》的公布更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杨德山历数中共历届三中全会,认为都对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总揽全局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一个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高度上,继续深化改革,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两万余字的《决定》,加上习近平关于《决定》的万言说明,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表示,《决定》实际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涉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可以说,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能在《决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改革”关键词。

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被认为是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认为,35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关系牵动、影响改革全局。《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论断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些将对中国社会都产生重大改变的改革举措,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深入讨论。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等一些生动而具体的改革表述,同样引起社会不同群体的关注。

然而,众所周知,涉及既得利益的改革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例如,分配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就出现了利益固化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此次全会是“对改革的改革”,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调整利益格局,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改革发展成果分配朝着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的方向迈进。

为了全面推进改革,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戴焰军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既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证。因为改革既然要“啃硬骨头、涉险滩”,阻力之大和藩篱之多已经被做了充分估计,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制度保证,很难让改革撼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

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如此表达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