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粮库“转圈粮”需追查到底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必须引进外部监督机制,帮助已经无法在垂直监督体系下实现自我监督的中储粮系统,建立一套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在内的综合监督体系。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储粮系统基层粮库以陈粮顶新粮的“转圈粮”现象频现,而面对“垂直管理”的中储粮系统,地方粮食局等主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监督,使中储粮失去了一道本该有效的外部监督。
这是继央视于4月上旬曝光中储粮辽宁、吉林分公司存在“以陈顶新”现象之后,媒体再次披露中储粮系统存在的问题。央视新闻曝光之后,中储粮总公司曾做出回应,表示“对报道中某些粮库‘以陈顶新’问题一经核实,将会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目前尚未见到具体处理结果,但从以往的经验分析,如果仍然局限于中储粮内部的“严肃查处”,则真正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中储粮系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今年3月在美国被起诉和通缉的前中储粮周口直属粮库主任乔建军,就是因贪污事发,而携赃款3亿多元逃往美国的。而据河南当地媒体2014年报道,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下属的51个粮库中,至少有35个存在“转圈粮”现象。中纪委巡视组也早在2013年9月的通报中,就指出中储粮公司存在“公司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纪检监察力量薄弱,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中储粮总公司也更换了董事长,但此次央视对辽宁、吉林两地中储粮系统“转圈粮”问题的曝光,和媒体对“地方政府无法监督中储粮”的报道,再次暴露出中储粮系统至今仍然没能有效地遏制住“转圈粮”等腐败之风。
在以往披露的案件中,腐败事件大多直接发生在中储粮系统的直属粮库或代储粮库,由此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中储粮系统的腐败根源,在于基层管理的疏漏,和看守粮库的“硕鼠”们的贪婪,对于上级公司而言,似有防不胜防之感。但在央视的报道中,接受采访的中储粮辽宁分公司副总经理,一方面言之凿凿地表示“没有发现”央视记者采访到的“转圈粮”现象,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记者采访和追问的不以为然。按照中储粮的组织架构,包括辽宁分公司在内的23家分公司,是仅次于总公司的二级机构。而这一级别的公司主要负责人,却对属下粮库发生的“转圈粮”现象轻言“没有发现”,整个中储粮系统对基层粮库的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实在让人不敢乐观。中储粮系统屡屡出现的腐败现象,也就很难再用几个粮库“硕鼠”的贪婪能够解释。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中央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中储粮总公司,其本意自然是要以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维护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和高效。如今,理论上可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体制,却屡屡暴露出层层梗阻、监管失效甚至失控的弊端,一方面需要重新检讨这种垂直管理体系的利弊,并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则必须引进外部监督机制,帮助已经无法在垂直监督体系下实现自我监督的中储粮系统,建立一套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在内的综合监督体系。
必须看到,权力都有自我扩张和自我保护的双重冲动,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权力部门对外部监督往往并不真心欢迎,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无可奉告”式的应对,就是这种本能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实现对中储粮系统的综合监督,必须打破中储粮系统自我保护的坚硬外壳,对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普通群众,给予充分授权,让各种监督力量能够自由顺畅地“打入”中储粮系统内部,看看那里每天究竟在发生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