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两项资金”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行稳致远

17.10.2022  13:36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6日电 (记者 王鹏)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依托“两项资金”(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和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持续助推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改善、经济社会发展。

图为四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甘孜州稻城县热光村。四川省民开中心供图

  “两资”保障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近年来,四川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这一项以“系统化、实体化”为主要特点,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载体抓手等不同层面着眼着手的探索性解决方案,逐步成为四川省民族工作的统揽。其中,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两项资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位于阿坝州黑水县的羊茸哈德村,曾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2013年,阿坝州投入两项资金500万元,在该村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如今的羊茸哈德村,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

  “羊茸哈德”,在藏语中意为“向幸福出发之地”。走进村里,住宿接待区、餐饮接待区、品茗休闲区等规划井然有序,村民们衣着崭新、神采奕奕,热情地接待着游客。而过去,村子交通闭塞,物资均靠人背马驮,村民住房常受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生产生活情况极为艰苦。

  “那时候确实苦,从国道347线过吊桥到再进村里,步行爬山要花近两个小时。”村民俄木说,如今大家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我把新家用于民宿经营,平时还在景区做些卖藏族工艺品的生意,加上家里每年卖出几头牦牛,我每年的收入能有十几万了。

  羊茸哈德村的变化,是“两项资金”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投入“两项资金”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198个,受益群众达2万多户10万余人。建成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已成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样板。

两项资金”为四川民族地区修建的吊桥。四川省民开中心供图

  “两资”培育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在广袤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在培育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上,“两项资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沙江畔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被群山环抱,从凉山州州府西昌市到该县需要4-5小时的车程。由于地处云贵高原西北边缘的大山深处,这个与云南交界的小城发展十分艰辛。但近年来,依托两项资金项目,当地铺就了一条独特的脱贫致富之路——高原艾草

  “艾草产业是个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会东县江西街乡戈衣村二组农户潘顺强说,他以前种烤烟的,“虽然烤烟的效益目前比艾草好一些,但种艾草的投工投劳比烤烟少多了,种1亩烤烟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于种3亩艾草!

  如今,沿着国道353线前往会东县,道路两侧的乡村可以见到灰瓦白墙的新式民居和集中连片种植的艾草基地。

  “多年来,我们持续利用两项资金在民族地区培育现代特色产业,坚持推动农牧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广大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四川省民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两项资金”实施农牧民增收项目419个,覆盖近5万多户、20万余人,户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两项资金”通过深挖民族地区特色优势生态农牧、文化旅游等资源,推动现代特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培育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拓宽了广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脐橙迎来丰收。四川省民开中心供图

  解决“最后一公里” “两资”持续改善基础民生

  多年来,四川还着力用好“两项资金”持续改善民生,尤其是实施民族地区“四小”工程,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所谓“四小”工程,即农村小路、小桥、小微水利和小型能源工程。自“两项资金”设立以来,四川把农村“最后一公里”公共基础设施和户内人居环境作为重点投向,解决了200多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问题。

  “自从修建了这个吊桥,我们的出行真的方便了很多。”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合姑洛乡洛觉村,有一座人行吊桥,村民曲比为石说,这座吊桥是村民最关心的村内交通问题,关系到大家生产生活和脱贫增收。

  在美姑县,当地根据河流宽、专项资金少且汽车拥有量低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安全、实用要求前提下,采取宽度在2米以下,能通行三轮车和摩托车的钢制人行吊桥方案,单位投入成本仅为能通行汽车的水泥结构桥梁的20%,再加上村民投工投劳,资金放大效益达到10倍。

  以曲比为石家门口的人行吊桥为例,村子使用“两项资金”37万元,建成一座长37.3米、宽1.5米的人行吊桥,受益村民达300余人。

  “我们以前用冷水洗衣服(煮饭),很不方便,因为手太冰了。现在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洗菜、洗衣服、洗澡方便得很。”在阿坝州小金县结斯乡向花村,村民杨金英说,太阳能热水器让大家生活更加安逸,也改变了风气和习俗。

  向花村的热水器工程,是四川利用“两项资金”建设“小型能源”的缩影。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小水电及输电线路建设,到本世纪的沼气池、太阳能发电设备、热水器及路灯,1000多“小型能源”项目,改善了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30余万户100多万农牧民能源供应状况,也改变了“人畜混居”“长期不洗澡”“厕所脏乱差”等陈规陋习。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利用“两项资金”建设“四小”工程项目1768个,受益群众达100万人以上。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照明难洗澡难等基础民生难题。

四川民族地区孩子们在崭新的操场上活动。四川省民开中心供图

  “两资”滋润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文化是民族的根,在弘扬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用好“两项资金”传承保护开发,也是四川省民开中心工作的重点。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阿坝县“心之浪”唐卡艺术传习基地在“两项资金”的帮扶下,修建了现代化的教学场地,提高了唐卡绘画技艺的传承保护能力,加快了非遗资源的创新开发,助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来自红原县安曲镇的那让甲是牧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画画,曾在“心之浪”唐卡艺术传习基地学习唐卡。他说,在传习基地学习吃住和学习不用交一分钱,学成后能更为家里带来一份固定收入。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心之浪”唐卡艺术传习基地已经培训了400多名学生,其中80%以上来自于贫困家庭,有的还是聋哑残疾人。现在,这些学生大多数已是技艺高超的唐卡画师,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利用“两项资金”累计实施文化建设推进项目430个,惠及80万余人。推动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交流融合,引导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

  而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更是“两项资金”大有可为之处。

  在阿坝州若尔盖县西区岭嘎学校,在500万元“两项资金”的撬动下,当地政府统筹整合资金800万元,修建现代化的实验综合楼1500多平方米(含设备),有效改善当地1000多名学生学习条件。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利用“两项资金”实施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项目324个,每年受益师生近2万人以上,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和教师教学生活条件,为做好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7月举行的四川省两资工作会提出,全省两资系统将以每年投入的5亿元“两项资金”为引子,整合撬动其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群众投入,全力推进每年20个以上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现代产业,探索多样化生产经营模式,做好清产核资和股权量化工作,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普惠制利益联结机制,帮扶各族群众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四川省民开中心将科学谋划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工作,全力推动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资金“十四五”规划在民族地区和散居地区落实见效,不断探索“政府项目+数字金融”新路径,汇聚力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在发展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