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94岁抗战老兵唐文光:反正都是死,不如打鬼子
2016年1月16日,唐文光在金堂县隆胜镇黄桷桠村家中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杨力摄
在台儿庄战役中坚守阵地的川军士兵。
滕县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巷战。
2016年1月16日,阳光和煦。金堂县隆胜镇黄桷桠村公路旁,有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泥土筑起的墙已剥落大半,地面坑洼不平却打扫得很干净。94岁的唐文光坐在院坝里,晒着太阳眯了一觉醒来。
周围传来重孙们的声音:“祖爷爷,鬼子长啥样啊?红胡子还是绿眼睛?”老人的双眼早已失明,他伸出手,一个娃娃把头靠了过去。唐文光笑了笑,讲起年轻时打仗的故事:“鬼子也没得三头六臂,但是机枪打得特别凶,还有飞机‘呼呼呼’地飞过头顶丢炸弹,祖爷爷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
当天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在隆胜镇民政事务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唐文光。与其死在家里不如去拼出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的影响,对远在四川的金堂隆胜镇并不大。老实巴交的唐焕友种了大半辈子地,心头盼的是老天爷能给个丰收年,一家子可以吃饱饭。转身看到小儿子唐文光时,唐焕友的心头有些恼,但很快就释然了:“过段时间,给他找个师父,学个好手艺。”唐焕友给儿子盘算起不做农民的出路。
走在田埂上的唐文光,想的却恰恰相反:“反正读不进书,家头又没得钱,学手艺还得挨师父打,我才不去咧。”正当父子俩各自在“盘算”时,大路上传来敲锣打鼓的声响。唐文光一溜烟跑过去凑热闹,看到不少十八九岁的青年跟家人告别,要到前线去打鬼子。
“战事打得那么凶,鬼子迟早要打过来。与其被炸死在家里,还不如去前线拼个出路。”17岁不到的唐文光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听得热血沸腾的他,也想去当兵。
“不行,你敢去就打断你的腿!”唐文光的想法刚说出来,就遭到一家人的强烈反对。作为最小的儿子,唐文光一向受到更多“宠爱”,这种九死一生的想法,家里没有一个人同意。倔强的唐文光从村里打听到,赵镇那边有部队在征兵。没过多久,他瞒着父母,与村里的其他青年一起在赵镇加入了川军45军。随后,唐文光等一批金堂青年穿着布鞋和短裤,走到广安参加了半年集训。日机空袭武汉目睹战友牺牲
半年的集训很快结束,唐文光这群毛头小子,在体能和枪法上都得到了提升。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唐文光被分配到45军125师373旅745团1营3连1排,成为一名正式军人。随后,唐文光与部队一路步行至重庆,再坐船一路往东,朝抗日前线开去。
一路上,唐文光这批新兵由于年纪相差不大,相互聊起了沿路的所见,以及各自的家乡故事,很快就熟络了。到达武汉不久,日机呼啸而来,接着是几轮低空轰炸。随着轰隆声在耳边炸开,唐文光等人还没反应过来,耳朵就被震得生疼,很多人没来得及跑开,当场被炸得没了影子。“老兵喊我们赶紧找地方躲。”很多人四散开,各自找掩体躲避。烟尘散去,周围的建筑都被炸毁,街道上散落着焦黑的尸体,“应该是碰巧遇到的轰炸,不然部队的死伤会更大。”有老兵说。
很多新兵被吓得傻了眼,唐文光等人开始集中遗体,找了个地方埋掉这些年轻的血肉。“跑了会被炸死,拼了可能遭打死,反正横竖都是一死,我要多杀鬼子才赚得到。”唐文光把心一横,第一战没能吓住他,反而更坚定了他抗战的决心。深秋时穿草鞋只能吃到米饭
快到山东时,已经是深秋时节了。但一路出来的川军,大多数人还穿着草鞋,被冻得打冷颤。很多战士的脚被冻伤,但部队太穷,给他们添不上装备。北方的深秋,比四川更加冷冽和刺骨。休息的时候,大家缩挤在一起,相互取暖。
唐文光背着的步枪,已追溯不到是哪个死去的战士留下的了。他把它视如宝贝,保护得不得了。
“没战斗的时候还好,每天能吃上3顿饭,都是干饭。”唐文光回忆说,相比那些受战争影响,四处流浪的灾民来说,部队还算幸运了,“但除了米饭,难得吃上一回菜,肉就更别想了。”唐文光说,当时川军还有个“绝活”:会编草鞋。从四川出来,一路上走烂了不少草鞋,很多鞋子都是川军各自抽空编的,“到山东时还背了好几双草鞋。”但战斗一打响,要想再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就成了奢望。
“常常一天都吃不到一顿饭,一旦生火做饭,就相当于在引导飞机来轰炸。”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跟鬼子打仗,因为装备差距太大,需要更灵活的战术,体能消耗比日军更大,“最苦的还是晚上打仗,又冷又饿。”多次打跑鬼子百姓送来布鞋
虽然已过去70多年,但94岁的唐文光一提起在山东的日子,时不时会念到当地的老百姓。
“我们在山东驻防和作战时,当地百姓都很感谢川军。”唐文光说,那时候,常有鬼子来村子里骚扰百姓,他们就组织人手,多次把鬼子打跑,“到后来,只要不是大部队,小股鬼子一听到枪响就吓得骑马跑掉。”
当地百姓见到这些川娃子寒冬腊月还穿着草鞋在战斗,大家一合计,自个儿弄了布料,给他们打布鞋穿。
“起初,长官不让收百姓的东西。布鞋实在推不过去,就收了,但其他东西一律退了回去。”唐文光说,他们部队有一条铁律,就是不准骚扰百姓,不准偷拿百姓的东西,“如果发现,一律枪毙。”
说到这儿,唐文光努力抬起眼皮,叹了口气:“有个小战士,就是没遵守这条纪律,被枪毙了。”
那时候,部队要给他们发军饷,“但战事紧张,军备更换都恼火,军饷就更惨了。”有个年轻战士,想换些零钱,就偷了村民的一块白布拿去卖。此事被村民发现,闹到了军营里,排长揪出那个战士,白布还没卖出去,当场还给了村民。
但事情还没结束,“军令如山,军纪更不能坏。”唐文光摇着头说,那位年轻战士没能死在战场上,而是被执行军法,当场被枪毙了。血战台儿庄时子弹射穿大腿
电影《血战台儿庄》里,在战事危急的时刻,无论是在城外还是城内,都出现了将领与士兵一同壮烈殉国的场面,可见当时战事之惨烈。
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战役,在1938年3月打响。日军甲种师团第10师团下属的濑谷支队1万多人,全线进攻川军22集团军防守滕县外围的阵地。
此前,第五战区急调张自忠的59军北援滕县。岂料张自忠到达滕县时,日军对临沂发动猛攻。临沂和滕县一样,一旦不保,日军都能迅速占领台儿庄,然后直下徐州。张自忠部被派到了临沂。此时,能抽调增援的部队尚在数百公里外的路途中,台儿庄、徐州犹如一座空城。滕县只能由22集团军两万多人独自面对。
不满20岁的唐文光,已当上了班长。“当天清晨,日军用大炮和飞机轮番轰炸我们的阵地。”唐文光回忆说,由于装备差距太大,战士们只得躲在阵地里,“一个排、一个连根本不经打,几炮过来就死伤惨重。我所在排里的战士,一场战斗打下来,只能活几个。”机枪打穿工事川军死守滕县
“装备实在太差了,完全是填命在守。”与日军轻重武器的猛烈攻击相比,川军的武器显得很“寒碜”。
日军有飞机和重炮轰炸,地面有机枪为冲锋士兵开道。川军有的步枪连来复线都磨光了,射击起来子弹乱飞,还时常遇到卡壳,距离稍远就打不准,几乎只能在200米内才能对日军造成伤亡。
“很多川军战士干脆把枪放在旁边,等日军靠近再用手榴弹和大刀。”唐文光说,他们的几门迫击炮还没打出一炮,日军就轰轰轰连落数十炮。“命令一下,管你怕不怕都要上。被打死了,挖个坑坑埋了就是。没被打死,就要杀鬼子报仇。”
“老兵怕机枪,新兵怕炮弹。”唐文光等人在多次战斗中总结了这个经验,“我们在滕县城外修筑了工事,但几乎没有用,飞机可以把炸弹扔进阵地,我们只能瞄着天上打。说起来是工事,鬼子的机枪完全可以射穿工事,躲在工事后的新兵,大多被子弹打穿了。”唐文光指着左大腿说,“这里的贯穿伤,就是被子弹打穿的,幸好没伤到骨头。”
但川军仍然在拼死抵抗。作为台儿庄外围的唯一驻守部队,一旦放弃滕县,台儿庄就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再无一支部队可以阻拦日军的长驱直入。
“我们外围守军被打散后,城内的部队还一直死守。”想到守城的川军战士,唐文光突然捏紧了拳头,1938年3月17日下午,日军数千人破城进入滕县,剩余的川军和日军拼死巷战。由于日军数量太多,川军各部逐步被陷入包围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奉命死守滕县的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被日军入城部队发现,遭到重机枪部队的猛烈扫射。王铭章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写家书报平安回家继续种田
“离开家大概两个月后,我写了封信回去。”唐文光说,要去前线的时候,他收到了家人的回信,内容已记不得了。
唐文光说,那时候出去打仗,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第二天,他也难得有时间给家人报平安。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金堂老家,村里的人以为他早就死了。“当时一起出去的人很多,但打完仗回来的,就只有我一个了。”
家人见面后,母亲哭红了眼,唐文光也感到有些惭愧,但是出去抗战的事,“我不后悔。”不久,家人给他找了个叫张凤群的老婆。从此,他接过父亲的锄头,在家里种起了地,这一种就是几十年,“没想到转了一圈,还是回来种田了。”
此后,唐文光再也没有离开过老家。他时常怀念起抗战的日子,以及当年出生入死的战友,“经历过战争,才晓得战争到底有多惨烈,还是平平淡淡种田好啊!”喜欢住在老屋希望老伴健康
20多年前,唐文光因为白内障的原因,导致失明至今。“虽然看不到,但父亲的耳朵听力还好。”唐文光的大儿唐柏林说,以前,父母身体不错的时候,他们常一起四处转转。后来,二老身体衰退,“走路必须要人扶着。”
不久前,唐柏林带着父亲住进了新家,但住了没几天,唐文光就不高兴了。
“他一直闹着要回老屋去住,新房子住着心里不踏实。”16日当天,唐柏林答应父亲送他回去坐坐,“老屋太残破了,到处都透风。”
“坐在自己家里,我才觉得踏实。”唐文光有些倔,无论儿子怎么说,他都要坚持住些日子。陪了他70多年的老伴也在老屋,但身体更为虚弱。
老屋里,阳光从瓦隙里透下来,唐文光坐在床边的凳子上,老伴躺在床上养病。
“母亲刚出院没多久,还在吃药。”其实,唐家人藏了个秘密。唐柏林说,母亲不久前查出了癌症,他们担心老两口听了受不了,“一直瞒着的,只说是感冒了。”
“我身体不行都没躺起,你要赶紧好起来哦。”唐文光对老伴说,此时屋外的阳光正好,“等你牵我走走。”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口述实录
“战事打得那么凶,鬼子迟早要打过来。与其被炸死在家里,还不如去前线拼个出路。”
“跑了会被炸死,拼了可能遭打死,反正横竖都是一死,我要多杀鬼子才赚得到。”
“当天清晨,日军用大炮和飞机轮番轰炸我们的阵地。一个排、一个连根本不经打,几炮过来就死伤惨重。我所在排里的战士,一场战斗打下来,只能活几个。”
“很多川军战士干脆把枪放在旁边,等日军靠近再用手榴弹和大刀。命令一下,管你怕不怕都要上。被打死了,挖个坑坑埋了就是。没被打死,就要杀鬼子报仇。”“我们在滕县城外修筑了工事,但几乎没有用,飞机可以把炸弹扔进阵地,我们只能瞄着天上打。说起来是工事,鬼子的机枪完全可以射穿工事,躲在工事后的新兵,大多被子弹打穿了。我大腿上的贯穿伤,就是被子弹打穿的,幸好没伤到骨头。”
“经历过战争,才晓得战争到底有多惨烈,还是平平淡淡种田好啊!”
老兵档案
姓名:唐文光 年龄:94岁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金堂 所属部队:中国军队22集团军45军125师373旅745团1营3连1排 所任职务:排长 经历战役:滕县保卫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