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邛崃市灾后重建绘就幸福美丽新村画卷

16.01.2016  15:09

 

新建的厂房宽敞明亮,崭新的茶业加工设备也全部摆放到位。昨日,记者在邛崃市夹关镇龚店村看到,作为“4·20”灾后产业重建项目之一的金川茶业已顺利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据介绍,金川茶叶项目总投资3800万元,包括绿茶、红茶生产车间、冷藏室等相关配套设施,将实现年生产加工能力1300吨,年销售收入1亿元,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上千人。“同时,我们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带动基地农户增收致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在邛崃市受地震影响镇乡,产业支撑效应日益显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日益完善,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住上好房子

 

田、林、院落相互交融

 

“4·20”芦山地震已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片曾经布满创伤的土地上,如今已悄然延绵起了一座又一座新村,新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小区,亮出了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聚居点。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高何镇村民邹兴荣的新家位于高何镇张家岗安置点,面积约120平方米。新家里的电话、电视、网络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邹兴荣说,通过报名参与集中建房,一家人搬进了新房,生活也从这时发生了改变。之前他靠废品回收营生,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收荒匠”。如今,新家园建好了,由于看好高何镇“红色文化旅游小镇”的发展前景,今年,他流转了村里的十多亩土地,做起了鲜果采摘园,发展起乡村生态旅游。“现在收入比过去涨了一倍。”邹兴荣乐呵呵地说道。

 

一年来,像张家岗安置点这样住新房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在邛崃市高何镇季家大院、夹关镇郭坝、临济镇黄庙等42个集中安置点不断上演着,村民们也在质朴、爽朗的笑声中表达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如今,当记者再次走进地震受灾镇乡,一个个安置点星罗棋布,一排排川西风格、错落有序的青瓦小楼依山延绵,田、林、院落相互交融,无一不呈现出“村落有不同,院落有差异,单体有个性”的多样化乡村形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个美丽新村在邛崃人手中悄然呈现。

 

过上好日子

 

产业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有了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集中居住后,群众的产业应该如何重建?这成了邛崃市思考的问题。

 

在临济镇嘉林生态农场,一大早,黄庙社区23组村民孟宗财就来到农场里忙活起来。“在这里打工,既能就近照顾家里,收入也还不错。”他告诉记者,地震后,他就没有外出务工了,从嘉林农场开始修建,他就来到这里打工了。

 

嘉林生态农场是临济镇引进的灾后产业重建项目,项目依托临济镇优厚的养殖基础与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集养殖、种植、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型科技示范园区。

 

农场在培育崃山土黑猪配套系的基础上,构建起‘猪-沼-作物’的循环模式,发展传统生态养殖业、种植业、现代加工业及休闲旅游业,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临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除了产业带动外,还将为农户带来成华土黑猪饲养、分红收入、务工收入等三方面收入。土地入股农户除获得土地租金外,还将得到年终保底分红。

 

产业的重建,离不开项目的支撑。灾后重建开始后,邛崃市受地震影响镇乡纷纷引进灾后产业重建项目。临济镇嘉林生态农场、高何镇天府红谷体验园、夹关镇沫江山居酒店联盟、水口镇钟山玫瑰园等一大批产业项目支撑起了受地震影响镇乡的发展,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拓宽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渠道。(唐文佳洪源 记者 李颖)

 

相关链接

 

重建思路与成果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以来,邛崃市认真落实中央、省、成都市灾后重建相关要求和部署,综合运用改革的思路和统筹城乡的办法,整镇、整村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一批引领性发展项目密集落地,重建新区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重建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得到真切实惠。

 

截至2015年底,全市194个重建项目除邛芦路镇西山隧道和申请世行贷款的邛崃市农村公路外,其余192个项目全面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42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完工,12个新村聚居点主体竣工,新建住房220万平方米,5万人陆续入住新居,重建新区镇乡集中居住度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