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千个核酸采样点,一场和暑气的战争

28.05.2022  07:01

  持续的炎热是从5月17日开始的。那天,最高气温到了30℃,之后十天都没有降下来过。

  城市如蒸笼。今年,一群特殊的人注定更能感受到夏天的热气腾腾——核酸采样点的“大白”们。5月5日起,北京开始了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各区共设立了上千个检测点位。烈日下,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浑身总是湿淋淋的,头发一缕缕地搭在头皮上,贴身衣服也被浸得颜色深了一度。

脱下防护服后,医护人员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  受访者供图

  一场和暑气的战争开始了。他们在额头上贴冰凉贴,往皮肤上涂酒精;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给他们胸前挂上一瓶冰块,或搬来电风扇,对着1米长、半米宽的大冰块,吹出冷风;居民送来冷饮、冰西瓜,还有绿豆汤。

  清凉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的愿望只有一个: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平安、舒服地度过夏天。

  “冰项链”和“冰靠垫

  最热的那天,气温到了35℃,防护服里则能达到40℃。人的每个毛孔都浸润在热气里,总觉得被闷得喘不上气。

医护人员在核酸检测点为居民做采样。  受访者供图

  汗珠顺着额头流进眼睛,火辣辣的,医护人员戴着手套,不方便擦汗,只能靠拼命眨眼来缓解。为了防止中暑,大家每隔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就要换班。脱下防护服,贴身衣服也湿透了,一拧就出水,指尖的皮肤也泡得起皱。

  人们在想办法。在东铁匠营街道刘家窑第一社区的一处采样点,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戴着一条“冰项链”——一瓶矿泉水冻成冰,用一段胶带连起瓶口和瓶底,再挂到脖子上。他们背后还有“冰靠垫”——装满冰块的两个矿泉水瓶贴在椅背上。5月24日中午12点左右,换岗休息的社区工作人员张书香向新京报记者展示着自己穿的白T恤,上面没有多少汗渍,“多亏了这冰瓶呢。

医护人员戴着“冰项链”,身后是“冰靠垫”。  新京报实习生 丛之翔 摄

  这是来社区支援的街道下沉干部朱伟成想出来的。他每天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酷暑天气下医护人员的辛苦,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暗暗琢磨起来:怎样帮助大家降温呢?

  朱伟成注意到了办公室的废弃矿泉水瓶。他拿了几个回家,装满水,放进冰箱冷冻,再测好长度,剪一段胶带当挂绳,让冰块瓶自然垂到人的胸口处。如果觉得太凉,也可以微微含胸,让身体和瓶子隔开。怕医护人员勒得难受,朱伟成特意在和脖子接触的地方多接了几片宽胶带。多出来的冰块瓶,粘在椅背上。这样,前胸和后背都能凉飕飕的了。

朱伟成和他的“发明”。  新京报实习生 丛之翔 摄

  大家直夸这办法“有效又环保”。周边的商户也表示,他们可以帮忙接自来水,冻在自家冰箱里,社区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去拿。

  朴素的智慧不需要刻意传授。潘家园街道华威里社区百环花园小区的核酸检测点设在小区的一个凉亭里,这里四面通风,也够空阔,但没法通电,电风扇失去了用武之地。虽然社区准备了不少清凉贴,但高温持续时间一长,清凉贴就化成了水状,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不但不清凉,还感觉汗津津的。

  大家把几瓶矿泉水冻起来,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用手拿着,在身上来回滚动。顶多一个小时,瓶子里的冰就全化成了水,志愿者们就帮忙替换水瓶。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有效,“比清凉贴还好用呢。”志愿者郭丽说道。

医护人员拿着冰冻矿泉水在身上滚动降温。  受访者供图

  冰块,风扇和西瓜

  “冰块来啦!

  5月25日早上9点多,育菲园社区核酸采样点位前排起了长队,医护人员正忙得满头大汗。社区所在新村街道的工作人员开始给各点位送冰块,每个点位两块,一块放在采样区,一块放在旁边的临时更衣休息室。

育菲园社区核酸采样点放置着大冰块。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他们用小推车,把长约1米、宽约0.5米、高约0.3米的大冰块从货车上卸下来,“咣当”一声,大冰块在地上碎成两半,凉丝丝的白烟一股股地窜出来。能插电的点位,也配了电风扇,叶片卷着冰块的凉气,“呼呼”地吹向医护人员。

  附近的爱心企业还送来了“降温马甲”——冰袋装进马甲前后四个口袋里。数量有限,社区把它们优先分给了穿防护服做采样和信息登记的人,大家都说,“我们穿蓝色隔离衣的没有他们那么热,先紧着他们用。

  起初,丰台街道也会给各个社区送冰块。但没多久,采购冰块的批发市场因为疫情关闭了。

  丰台街道丰管路社区党委书记谢飞很着急。因为社区较拥挤,大部分核酸采样点位都设在马路边,少有树荫,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常常得在太阳下暴晒着。她叮嘱大家,如果有呼吸不畅、头晕脑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说,可以提前换岗休息。

  她准备好了冰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又把居委会办公室几个闲置的电风扇都拿到点位,还不够,她决定跟居民们借几个。居民们没犹豫,谢飞记得,“那几天好多人联系我,愿意借出风扇,都想出一份力。”有人送来冷饮和雪糕,“还有人抱来了一个大西瓜。

  5月24日,社区又收到了街道送来的几台蒸发式冷风机,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忙着给冷风机添冰,又推到各个点位去。冰块一化,凉飕飕的风也一缕缕地冒出来,“这比电风扇效果还好呢。”谢飞说道。

  丰管路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冷风机添冰、加水。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25日下午1点多,在丰台街道周庄子村的核酸采样点位,一名医护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工会主席蒋丽梅在旁边守着,她的脸上已经晒出了几个肿得老高的红包。这里放着一个冰柜,里面塞满了水、雪糕和冰凉贴。几名医护正吃着冰棍在一旁休息,“天气一热,点位就把电风扇打开了,冰水和冰棍也准备好了,只要我们有需要,村干部马上就送过来。

  不管什么天气都不能缺席

  和酷暑作战,医护人员也有自己的办法。

  26岁的高秉钰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研究生,刚刚结束毕业论文答辩,就来到了社区一线支援核酸采样工作。每次脱下防护服,他一边整理湿淋淋的头发,一边往皮肤上喷酒精,以求蒸发散热,“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是最好的。

高秉钰脱下防护服后,在皮肤上涂酒精。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李华志是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最近一个月,他一直带着同事们支援双井街道和劲松街道的核酸检测工作,其中包括已59岁,还有半年就要退休的麻醉科主任。“5月6日、7日的时候,北京一直刮风下雨,气温‘大跳水’,冻得我们都想穿上羽绒服了,没想到没过几天,又迎来了不走路都能热出一身汗的天气。”李华志苦笑道。

  怕因为手心出汗导致手套滑落,他们用胶带把手套缠在手上,但这样更不透气,不过个把小时,医护人员的体温就能暂时达到38℃。医院专门采购了一批手术衣,供他们在防护服里贴身穿。每天工作结束后,后勤人员就把浸透的衣服送到医院洗衣房洗净、消毒,第二天核酸检测开始前再送过来。

  出于对医护人员的体谅,双井街道和劲松街道的大多数社区尽可能将点位设在树荫下或通风的长廊里,实在不行,就放置几把遮阳伞,也暂停了中午十二点到一点的核酸检测工作。

  大家很感谢医院和社区的支持。“天刚开始热的时候,我们想要一台电风扇,社区的工作人员十分钟就找来、放好了,还准备了冷饮、雪糕。”来自垂杨柳医院的医生赵惠敏觉得,这次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并不是孤军作战,所有的困难也都能克服了。

一处核酸采样点摆放着附近商户送来的西瓜和饮料。  新京报实习生 丛之翔 摄

  即便如此,有些意外很难避免。前几天,李华志的两名同事中暑了。虽然已经感到头晕目眩,但他们都没有提出提前换班的要求。脱下防护服后,两人已经虚脱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其中一人身体刚恢复,不顾劝阻,又回来工作了。这场战斗里,没有人服输。“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同事,连续工作十八天,从来没有要求休息过一天。”李华志说道。

  李华志也有一个月没回家了。他的爱人是北京朝阳医院的一名护士,有时会打来电话嘱咐,“注意身体,别中暑,多留意天气预报。”李华志总回答说,“我哪有时间操心天气预报呢,不管什么天气,我们都不能缺席。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吴梦真 慕宏举 实习生 丛之翔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