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1+6”连片扶贫开发解答扶贫“三问”

23.07.2014  13:37

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到底该怎么做、怎样才能体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巴中市在推进扶贫开发中,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简称“1+6”连片扶贫开发),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扶谁”、“谁扶”、“怎么扶”的问题。

一、蹲点调研“识贫”,解决“扶谁”问题。一是全面走访。 市、县、乡领导干部组成114个联合调研组,带头到偏远、困难、矛盾多的地方蹲点调研,探索建立全市范围“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电子信息系统”,确保扶贫对象不虚、不错、不漏。 二是精准识别。 全面启动贫困村(户)识别工作,坚持“三审两公示一录入”,即:村民小组初审,村民(代表)大会评审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区)录入,现已锁定贫困村989个,锁定贫困人口48.55万。 三是分类施策。 对生活环境恶劣的贫困户迁址新建“巴山新居”聚居点,对生产条件落后的贫困户保护性改建民居院落,对技能缺乏的贫困户点对点开展技能培训,对产业滞后的贫困户按照“四优先两提供”帮助脱贫致富,对20个最贫困村和1000户最贫困家庭定责任单位、定帮扶对策、定完成时限集中攻坚、集中扶持。

二、整体联动“扶贫”,解决“谁扶”问题。一是基层组织长期帮扶。 在符合条件的中心村建立党委(党总支)并将年工作经费提高到10万元,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建立党小组,同时,大胆创新“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设置方式、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外出劳务基地等建立党支部。截至目前,全市新成立村(社区)党委6个、党总支20个、产业型党支部24个。 二是市县部门定点帮扶。 市级机关组建123支群众工作队驻村;市、县(区)部门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每位党员和中层干部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个乡镇、1个村(社区)、2至5户贫困户,积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帮扶。 三是社会组织重点帮扶。 市、县两级成立扶贫开发协会,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186个,积极对接“村企共建”、“志愿者下乡”等社会扶贫平台,构建“农超对接”、“农企(校)直销”、“会员消费”等产业扶贫机制,南江县6家省级以上知名企业投入资金50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户50户。

三、“六大工程”“解贫”,解决“怎么扶”问题。一是实施“巴山新居”工程“挪穷窝”。 分期分批推进巴山新居建设,盘活集体闲置房产、整家外出务工住房。1-6月启动中心村建设21个、建成聚居点136个、聚居农户16194户,改造农村危房18772户(其中新建8407户、修缮10365户),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262套。 二是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改穷业”。 坚持长中短结合,短期以马铃薯、苦荞等经济作物和生猪、黄羊等养殖为主,中长期以100万亩茶叶、150万亩核桃的“双百工程”,以及“巴适巴食”、巴药等生态特色产业为主,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三是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拔穷根”。 把农民工技能培训纳入目标考核,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以上,确保每个家庭有1—2名致富能手。 四是实施“乡村道路+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大工程“解穷忧”。 围绕中心村、聚居点和产业基地,着力改善通村路、入户路和机耕便民路,加快建设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完善“1+N”服务机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家庭绿化美化,推进生态乡、生态村、生态家园等生态细胞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1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