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专稿】坚持“三个面向”,喜迎“十三五”科研“开门红”

25.01.2017  18:12

  “十三五”开局之年正是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科技成果转化急需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至关重要的一年,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工作?在向“双一流”迈进的征程中,如何彰显成电科技工作者的蓬勃力量?

  2016年7月,五年一度的科技工作会闭幕,响亮地回答了学校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吹响了“十三五”再攀科技高峰的号角。成电的科技工作者明确方向,蓄势前行,要“做真科研、做真贡献”“三个面向都要追求一流”。

  “成电号”飞驰向前,全年学校科技工作全面开花,亮点频现。学校组织申报各类项目2500余项,新立项目1200余项,新增合同经费近10亿元,年度在研2200个项目进展良好,900个项目开展结题验收,验收合格率100%。

宫玉斌彬教授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杨正林教授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1月,我校宫玉彬教授和杨正林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两项国家级大奖。这是我校继2014、2015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连续获得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后的又一次丰收,也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呈上一个重量级喜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大奖+6个国防特色学科”

国防科技特色进一步彰显

  2017年1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刘胜中将来校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此次电子科大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校建校六十多年为我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建设做出的贡献难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应该说是支撑了我们军队的建设、巩固了我们的国防,而且使我国在某些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刘胜中将来校调研

  刘胜中将的“点赞”让默默奉献国家军事电子发展的成电科技工作者感到骄傲自豪。2016年,作为“国防七子”的成电在国防科技方面持续发力,成果丰硕。学校进入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荣获“**高新工程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唯一一家)。电子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信息与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光电成像技术、军用关键材料等6个学科进入国防特色学科,获批数量在高校中并列第一。学校还加强国防智库建设,向相关国防领域推荐专家超过100人,全力做好布局布点工作。

  从建校之初,新中国还饱受着西方先进战机的袭扰和军事雷达的窥探时,成电就以巩固国防事业为己任。浩浩六十年,成电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国防科研传统。2016年,学校在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一系列特色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加强国防科研特色、聚焦交叉跨界领域。成电将继续巩固军事电子方面的传统优势,为国防建设再立新功。

自科基金破200,ESI学科群稳步向前

基础研究氛围“再添一把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是衡量学校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6年,学校在自科基金申报方面表现亮眼,新增项目突破200项,排名全国高校36位。此外,还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既增量,更提质,在新增项目中有5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获资助。

学校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交流会

  其中,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的5个项目分别是我校通信学院饶云江教授申请的“新型大功率光纤随机激光器研究”、电工学院杨仕文教授申请的“强互耦超宽带共形天线阵的低散射理论与关键技术”、计算机学院申恒涛教授申请的“移动交互环境下的大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抗干扰实验室梁应敞教授申请的“基于大数据的复杂异构网络智能无线接入理论与技术研究”和陈智教授申请的“面向工业自动化的D2D协同传输与计算基础理论研究”,直接费用1320万,资助的项目数在全国高校排名27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量质齐升,正是成电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紧扣基础研究这一源头活水,形成的重要成果。学校把理科建设与学术水平提升作为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实施的“三大行动计划”之一,实施系列措施,营造浓厚的基础研究氛围。

校领导到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召开2016年第二次工作推进会

  学校提出了“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学院”模式,在基础研究中迅猛发力。以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为例,2016年,在研究队伍方面,全年共计新增杰出人才11人(其中全职9人),目前共有专兼职教授/研究员37人。在学术成果方面,2016年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41篇,在IF>7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实现了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原创学术论文的首次发表,对学校物理学、化学、光学、材料学的ESI排名做出了贡献。学校整体基础研究的氛围进一步夯实,SCI一二区论文占比大幅提高(由28.8%提升到42.2%)。

  2016年7月15日,以基础研究等作为重要支撑的学科建设步伐稳健有力。我校的“工程学”排名率先进入ESI前1‰。这表明学校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和优势的工科学科群发展态势良好、进步明显,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我校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1月15日,“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这意味着成电进入ESI前1%的学科已达5个。

以特色研究中心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抓手

各级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校获批共建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

  “共建首批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2016年底,一条好消息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传来。该工程实验室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牵头(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承建),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承建)、国信优易数据有限公司、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贵阳块数据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大数据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创新网络,引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6年,成电在国家和省部级的平台建设中喜讯频传。除了获批共建首批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学校还新增“视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个,获批创新引智基地数位列全国高校前茅;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合基地5个,“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获得“良好”;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研究智库获批成为省级智库平台。

学校举行校级特色研究中心2016年度建设进展交流会

  学校对在建的校级特色研究中心寄予厚望。学校上下形成这样的共识: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是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的主要抓手,是从基础研究到行业应用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科技创新链中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好大学科技改革的方向。成电广大科研工作者为特色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奋斗着。

  2016年,校级特色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大数据中心举办百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获批共建首批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奠定在大数据领域的重要地位。信息医学中心举办天府脑科学、神经科学、两岸论坛等系列论坛,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踊跃参加。机器人中心自主研发国内第一套截瘫外骨骼,现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外骨骼机器人设计、测试和训练平台。集成电路中心在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与ESI前1%门槛差距快速缩小。装备集成中心研制的穿墙雷达、通信自适应组网系统、微型安装接入系统等系列研究成果入围公安部列装名录,并在全国公安机关列装……跨界交叉融合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一校一带”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产学研结合及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

学校与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2016年7月,学校与成都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为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提供支撑。近年来,学校与成都市全力推动“一校一带”建设,以电子科大(一校)在成都高新区建设以高校成果转化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一带),引领“西部硅谷”经济发展。学校与成都市签订协议,进一步推进双方深度合作。

四川省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也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努力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6年,学校不仅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开启深度合作,还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四川省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教育、人才交流、干部交流和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川省对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给予全方位支持,纳入四川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共同把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成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学校还与江苏省产研院、郫县、泸州市、宜宾市、华蓥市、五粮液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大力推进学校与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协同创新,积极构建贯通政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

先进无线通信合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战略布局初成,成果接踵而来。2016年8月,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主体、联合成都市高新区申报的“先进无线通信合创空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这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众创空间,全国仅两所高校入选。“先进无线通信合创空间”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运营,目前覆盖高新南区和西区,总孵化面积近5.9万平方米,已经发展成为具备高水平、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全要素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合创空间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成为“国内高新区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典型样本”。

  学校还组建了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备建设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人才、成果、体系建设交出靓丽成绩单

继往开来,2017年着力“6个重点

  2016年,成电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方面成绩喜人,科研架构体系更加明确。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刘盛纲院士荣获“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国际最高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人才稳步增长,IEEE Fellow、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增势喜人。

  2016年,还催生出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和重大进展。学校荣获三项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2项国家奖通过评审答辩;年度申请发明专利1449项,其中美国发明1项、实用新型10项,年度授权发明专利818项,其中美国发明2项、实用新型8项。

电子科技大学2015科技工作会顺利闭幕

  2015科技工作会议为学校“十三五””科技工作勾画了蓝图,完善了体系,凝聚了人心。会议研讨并构建了“三个面向”的新型科研架构体系,形成了学校“十三五”科技工作目标,布局并推进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5大计划,发布了相关管理办法,构建体系化政策体系,学校上下“潜心研究、追求一流”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增强。

  面向未来,2017年的科技工作将着力于“6个重点”:一是全力推进各类项目、计划落实,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大力推动“一校一带”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三是进一步凝聚科研特色、巩固优势,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四是加强哲学社会学学科与电子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发展。五是坚持校内培育和校外争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六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2017年,学校科技工作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支撑我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又将翻开光彩照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