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供过于求 电商平台成市场晴雨表
连日来,“三七”一路走低,引各方关注。业内走访得知,“三七”作为中药材市场上的“金不换”,从2008年一路狂飙至2012年,在2013年春季新品上市后,终结了连续5年上涨的行情。进入2014年7、8月份后,在普遍看跌的趋势下,不少卖方企业纷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前锁定“三七”价格,提高农户在价格大幅波动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谨防“七贱伤农”。
供大于求 引发周期性暴跌
“三七”主产地在云南文山,产量和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90%以上。每年的市场需求量稳定在8000-10000吨区间。优质“三七”一般为三年一产,具体而言,2011年播种数量决定了2014年产量。据推测,2014年“三七”全年产量预计在35000吨左右,产能严重过剩。由此可见,供需关系是导致“三七”价格一路走低的主要因素。
早在2013年,就有多家机构曾预测“三七”将进入买方市场。其中,光大证券去年九月份在“三七”市场调研报告曾指出:生长周期较长的品种价格波动周期长,而生长周期短的品种价格波动周期短。恰恰“三七”作为三年生草本植物,因此价格波动周期持续时间长,市场价格不能在同年种植的品种中体现,价格会出现错位。当价格还在上浮时,农民大面积播种,但三年期的“三七”采收时,在产量大幅度攀升的作用下,价格呈现跌势。
“抱团取暖”拓展销售渠道
令人不解的是,2014年的“三七”新品还未上市,为何暴跌行情却提前到来?对此,云南特安呐三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一高管告诉记者,本应十月份到来的产季,由于7月中旬以来的暴雨灾害,导致“三七”被提前开挖,市场供应量提前打开。除此之外,存量陈货尚未消化,下游购货方持续看跌,纷纷选择“按兵不动”,下行趋势短期难以企稳,进入8月中下旬,文山“三七”交易市场的新七统货价已低至180-250元/公斤。他认为,只有将规模小、分散的“三七”种植农户整合起来,利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提前锁定“三七”价格,缩短中间环节、进行产地直销,“抱团取暖”增强抗风险能力。经调查了解,多家企业及农户选择业内最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渤海商品交易所销售“三七”,截至8月22日,在该平台上销量已近50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