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撑一船一桨 乐至六旬老人20年送50万人次过河
熊国才(右)送村民过河。
摆渡空闲时准备下地干农活。
“熊国才,有人过河了!”5月17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声吆喝,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慢慢来到手摇渡船边,因为老人听觉不灵敏,船边等候的人吆喝声显得很大。老人是资阳市乐至县中和场镇蔡家湾水库的摆渡船工,今年61岁,名叫熊国才。
今年是熊国才义务摆渡的第20年,凭借一艘船、一只桨,他每天来回摆渡20余次,20年中运送50万人次过河。因为分文不取,他曾被亲戚朋友笑称为“木脑壳”。今年4月,熊国才被公布为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
如今,仍单身一人生活的他,摆渡之余会种菜、养鸡、喂猪维持自己的生活,当地政府也为其解决了每年2000元的低保金。
20年摆渡为乡邻
接了哥哥班,请缨送村民过河
乐至县中和场镇境内的蔡家湾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城镇供水等综合效益的水库,水库水深十来米,里面的水几乎没受过污染,在周围绿树的映衬下,仿佛“仙湖”一般。
上世纪60年代末,当地政府为了保证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修建了蔡家湾村水库。水有了保证,但当地近500村民又遇到出行难的问题。为此,村社筹资建造了一条木质渡船,请家庭贫困的熊国志作为摆渡人,并计算工分作为酬劳。
熊国志去世后,熊国才的哥哥熊国友接着摆渡。在土地承包后,摆渡就不计算工分了,但熊国友坚持义务摆渡直到1997年因病去世。这时,摆渡没有工分补贴,又没有工钱,再加上大家都有农活要干,这个小小的渡口又面临着无人摆渡的境况。如果没有渡船,绕行过河得多走3公里路,步行需要半个多小时。
周围村民们急需坐船到对岸种地办事,孩子们需要到对岸镇上去上学读书,怎么办呢?这时,年过40的熊国才主动揽下了这个重任。其实,在哥哥熊国友生病期间,熊国才便经常帮忙摆渡,“我有摆渡的经验,也想为大家做点事。”这是熊国才摆渡的初衷。
20年摆渡零酬劳
被骂“木脑壳”,不收一分钱
“怕别个有急事,耽搁不得。”熊国才说,每当听到有人喊他名字,他会立即放下手上的农活,穿上救生衣跑到渡口,几分钟就能稳稳地把人送到对岸。
熊国才自幼家境贫寒,12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不善言辞,忠厚老实,个子虽矮小,但平时热心助人。因家庭贫困、水库淹没导致田地较少等原因,他年逾40都未成家。
刚开始摆渡时,大家都劝他:“你天天摇船又没有工资,干什么干?”“你摆渡又没工钱,哪个姑娘看得上你?难道要媳妇去挣钱养你?”也有热心人给他介绍对象,但对方看他家徒四壁,一天“不务正业”地摆渡,没其他收入,纷纷摇头离开。
熊国才说,亲戚朋友曾当面说他是“木脑壳”,但他从不辩驳,有人叫他,他还是默默去撑船。
熊国才不记得,到底是哪一天开始乡邻不再挖苦嘲讽他。后来,不断有人劝他每次收些费用贴补家用,有时还硬塞一两元钱给他,但每次他都坚持不收一分钱。
熊国才说,他自己种着4亩地,还养了鸡和猪,加上国家每年2000元的低保,生活不成问题。熊国才的房子就在岸边,十分陈旧,屋里就一张单人床,一些锅碗瓢勺,一张木板上随意堆着一些衣服被褥。
“他20年摆渡了至少50万人次,如果他每次一人收一元钱,到现在至少也有几十万的收入了。”邻居李阳珍说,20年来,熊国才平均每天要摆渡二十多个来回,一天上百人次,碰上中和场镇逢场、学生放假的时候,还会更多。
20年摆渡零事故
半夜村民发病,摇着桨送其就医
因常年摆渡,熊国才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和腰痛病;因长期暴晒在阳光下,他的皮肤黝黑;因日复一日的划船,他的双手磨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摆渡后累了,他会坐在船头悠闲地抽上几口烟。送完需要摆渡的村民后,他又忙着下地种庄稼。
当地政府证实,20年摆渡中,熊国才确保了零事故。2012年,中和场镇为江家湾村硬化了2处码头,并新购了一艘生产用船,配齐了救生设备,让村民出行更安全。
2013年10月的一天深夜,村民陈大秀腹痛难忍,村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过河做手术。凌晨,熊国才已经休息了,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翻身起床,找人打着手电筒,摇着桨将陈大秀稳稳当当地送过了河。因为送医及时,陈大秀很快便康复出院。后来,陈家人特意给熊国才送上感谢金,被熊国才婉言谢绝。
61岁的熊国才没出过远门,唯一一次走出乐至还是2015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到成都参加颁奖典礼。每次有事外出,虽然也请了热心的村民帮忙摆渡,但他还是放心不下,不肯在外面多耽误,“我摆渡多年,亲自送人才放心。”
问及有没有“退休”的打算,熊国才说:“只要我还干得动,我都会一直干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 乐至县委报道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