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864只野生大熊猫 七成多分布在四川

01.03.2015  14:04

(数据综合本报、新华社) 本报制图/朱濉

本报讯(记者 王成栋)截至2013年底,共有1387只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占全国总数的74.4%;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超过202万公顷,占全国总量78%以上,我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仍保持全国第一。这是2月28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举行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对比12年前完成的“三调”,四川野生大熊猫数量增加181只,是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三省(四川、陕西、甘肃)中增量最多的省份。不过,随着陕西、甘肃两省在野生大熊猫保护力度上的强化和野生种群的增加,我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总量在全国占比比“三调”下降了1.12%。

同样变化的还有栖息地面积,“三调”结果显示,四川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77万多公顷,占全国总量的76.98%。而截至2013年10月,已经超过202万公顷,在全国占比也突破了78%。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我省持续推动大熊猫保护区建立、建设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结果。

目前我国共圈养大熊猫375只,位于四川境内的圈养大熊猫有321只,占总量的85.6%。

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比2003年增长268只,增长了16.8%,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共49个县(市、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截至2014年,我国已经建成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受保护大熊猫1246只,占野生大熊猫数量的66.8%。保护区内共有栖息地139万公顷,占全国总量的53.8%。此外,还有42只大熊猫及其幼仔旅居在12个国家的17个动物园,用于开展相关合作研究。

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仍有46.2%的大熊猫栖息地、33.2%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处于自然保护区体系外。全国共有大熊猫局域种群共33个,其中有24个小种群(占总量12%)的大熊猫面临较高的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趋势仍是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的关键。

全国大熊猫调查约每十年进行一次,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实施。第四次调查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2013年底结束。

平均每年新增20多只 大熊猫其实很“强壮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10年间,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面积实现双增长,分别增长16.8%和11.8%。且大熊猫栖息地中适宜环境的比重也较高。

10年新增野生大熊猫268只,平均每年增加20多只——这与人们关于大熊猫濒临灭绝、岌岌可危的常规印象,迥然不同。人们眼中的濒危物种大熊猫,何以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对大熊猫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政策研究中心高级总监范志勇长期关注大熊猫生存状况。在他看来,近年来,大熊猫受到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已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较第三次调查(1999年至2003年)时增加27处,面积增加118万公顷。

科学家指出,只要没有人为干预,野生大熊猫种群有着一定的繁衍壮大能力,大熊猫并非属于走向衰亡的物种。“经过多年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大熊猫其实很‘强壮’,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绝非走到进化尽头的物种。”直接参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告诉记者,从大熊猫形态演化、行为及繁殖能力等方面看,大熊猫依然属于增长中的种群,是具有演化潜力的物种。

新华社记者 刘羊旸 王宇 杨维汉(据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揭秘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漫山遍野寻“熊粪

本报记者 王成栋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以下简称四调)结果。这些调查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呢?调查结果将如何用于下一步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记者走访了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

调查方式:“咬节法”+DNA识别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介绍,由于野生大熊猫活动隐蔽性极强,很难实现“面对面登记”。本次调查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们的粪便上。调查主要采取“咬节法”,对野生大熊猫的粪便情况进行研判,得到大熊猫数量和个体的性别、年纪,“只有1.5岁以上的大熊猫才会采食竹子,所以低于这个年龄段的幼体并没有纳入本次调查范围。

李德生说,大熊猫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将主食箭竹咬断后,口腔只做粗加工,然后在消化系统稍作停留便排出去。

在专业术语中,大熊猫粪便中的这些竹茎被称为“咬节”,而咬节上会带有大熊猫的生物体征。技术人员通过测量咬节的长度,就可以区分大熊猫个体。

本次调查中,DNA识别技术也被引入。“这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只能判定三天以内的粪便。”一位参与野外调查的省林业厅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新鲜的大熊猫粪便才会带有一层黏膜,中间有大熊猫的遗传信息。

当然,大熊猫的粪便也不好找。李德生介绍,除了大熊猫本身的活动特性导致粪便分布极为隐蔽外,粪便如暴露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技术人员只能漫山遍野寻找新鲜“熊粪”。

重点关注:新增活动区和栖息地

为开展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我省于2011年组建四川大熊猫调查队,并于当年10月开始工作,2013年年底完成了野外调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调查队对全省大熊猫可能分布的县(市、区)进行了排查。

对比以往三次调查,本次调查呈现出新特点。

首先是对于野生大熊猫新增活动区域的调查。省林业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三调已经过去十多年,野生大熊猫活动区域的变化很大。仅在2014年以前的十年间,我省就新增了6个野生大熊猫活动县(市、区)。在四调中,这些新增的县(市、区)成为重点关注区域,“新增活动区域为什么能够吸引野生大熊猫前往?这对于研究大熊猫野化放归很有参考价值。

其次,更强调对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调查。该工作人员表示,栖息地植被、主食竹分布和生长状况、分布区社会经济状况、保护管理状况及圈养种群状况等,是研判栖息地及周边整体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未来行动:在雅安建大熊猫国家公园

2月28日下午,本报记者致电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道路、矿山、水电站等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割裂而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野生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此外,各野生大熊猫分布区保护基础薄弱、人类活动加剧等,也在威胁野生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

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我国将探索在四川、陕西、甘肃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在雅安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大熊猫迁徙地保护的步伐,同时改善保护基础设施和圈养繁育条件,强化野外放归,以促进野生种群的复壮。

原标题:全国1864只野生大熊猫 七成多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