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一:帮最困难的人 办最急的事

11.11.2013  10:33

绵阳开展干部与失地农民“结对子”活动——
        20多天前,张学海的家里来了一位“稀客”——绵阳市委书记罗强。
        “今天,我是来和您结对子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亲戚了。您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就尽管说出来,我们一起商量、一起来解决。”至今,张学海还记得罗强说的第一句话。
        家住涪城区石塘镇浸水村的张学海,是一位失地农民,家庭贫困。市委书记罗强的到来,让张学海有些意外。
        “罗书记都来看我三次了。”11月7日,当记者再次与张学海聊起结对子的事情时,他显得更高兴了。因为在罗强的建议下,儿子准备把老房子装修翻新,过不了多久,他就能住进“新房子”了,“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其实,张学海并非特例。目前,“深入学习兰辉精神  与失地农民结对子”活动在绵阳全市展开,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通过“一对一”结对子解决了实际困难。
□聂林  记者  吴璟
与5000户困难失地农民结成对子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一系列重大建设和重大工程中,失地农民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有不少人因无房、失业导致生活困难。“市委、市政府始终关注、关心这部分群体,一直牵挂着他们的冷暖安危。”绵阳市委组织部部长付康介绍,今年8月绵阳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深入学习兰辉精神  与失地农民结对子”活动。经过认真摸排,市委组织部从全市失地农民中梳理出近5000户需要帮助的困难户,并对拟结对帮扶的困难家庭进行了公示。
        10月初,《关于深入学习兰辉精神与失地农民结对子的通知》正式印发,对结对帮扶主体、对象、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做了明确要求——按照政策要求,针对实际协调“住房安置”、落实“购买养老保险”等政策;针对困难失地农民实际,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人性化帮助,力所能及解决实际困难。
        10月17日,罗强与张学海结上对子,拉开了全市“结对子”活动的序幕。42名市级领导干部率先带头示范,各县市区、园区、中央和省在绵单位、市级各部门各单位全面展开结对工作。
务实的举措才能解决困难
        据悉,为将“结对子”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全市各单位已纷纷推出联系帮扶的“组合拳”。
        在江油,采取“1名市级领导+2个市级部门+多个非公企业”的“1+2+N”模式,分别与1-3户失地农民结成对子,同时,乡镇和办事处安排了机关干部、场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村(社区)干部及有帮扶能力的党员采取“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形式帮扶困难失地农民,确保了结对帮扶全覆盖。
        梓潼县的党员干部和失地农民开展“结对子、认亲戚”帮扶行动。截至目前,已开展走访慰问、联系指导活动达330余次,参与活动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达610余人次,解决具体生活、居住问题261条,投入帮扶资金共28.7万余元。为127名失地农民开展了家政、酒店管理服务、家电维修等技能培训,并成功推荐了35名受训学员实现了成功就业。
        涪城区建立起结对档案跟踪考核机制,将每次领导干部和单位入户走访、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主要内容进行记载,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作为绵阳针对性解决城乡接合部困难群众的一项创举,这项活动与之前在农村实施的‘挂包帮’、在城市实施的‘千名干部进社区’等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整体,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联系帮扶全覆盖。”付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