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开放南充”

18.07.2015  22:46

南充城市新貌。

四通八达的交通。

南充“嘉水绸韵”演出现场。

华西都市报记者汪仁洪 摄影李永平

作为传统的丝绸之乡,自古以来,南充丝绸就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将给南充发展带来什么利好?南充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有什么思路和举措?如何抢抓机遇,拓展发展空间……日前,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畅谈“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南充机遇、思路和开放。

一带一路”下的南充机遇

李仲彬:通江达海的南充发展空间更宽阔

华西都市报: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虽然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但本质还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将给南充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李仲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对外开放合作方面,沿海、东部地区一直都是先行者和主力军。而“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内陆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也有利于像南充这类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积极走出去,拓展产业、企业的发展空间。

对南充而言,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加深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国家发改委等3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陆上要依托国际大通道,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四川省《“一带一路”4条战略经济走廊建设推进方案》确定了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5大区域。随着这些经济走廊建设的加快推进,南充与法国、安哥拉以及东南亚、南亚等沿线国家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第二,有利于南充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们南充的丝绸、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品可以更加方便地打入中亚、东南亚等沿线国家市场,加快“南充造”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第三,有利于提升南充城市的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的一些平台,我们可以把南充的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以及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等地方名萃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充、关注南充。同时,国省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都是南充经济发展的利好。

华西都市报:兰渝铁路今年底正式通车,南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这对南充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有什么促进作用?

李仲彬:兰渝铁路是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战略快捷通道,今年底正式通车后,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连成一线,南充到西安、兰州、重庆、昆明等地更加方便快捷。达成铁路、兰渝铁路,加上规划建设的汉巴南铁路等,南充铁路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为南充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创造了重要基础条件。此外,在航空方面,南充机场已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杭州、昆明、三亚、拉萨等城市航线;在公路方面,已建成8条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在水运方面,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千吨级货轮可直达重庆。我相信,随着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南充在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上,都能唱大戏,都能唱好戏。

一带一路”下的南充开放

李仲彬:加快构建南充对外开放新格局

华西都市报:5月25日,您在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大会上说,要把南充建设成为“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您是基于什么考虑,把“开放南充”摆在第一位?

李仲彬:开放合作是一个地方的活力源泉。我认为,任何一个地区都要讲开放合作,不开放合作就没有生机活力,不开放合作就要落后挨打,不开放合作就必将死路一条。南充地处内陆,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实现借力发展。同时,我也发现,南充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还较为保守,必须引导全市干部群众树立开放的思维,跳出南充看南充,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在更高层面、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推动南充加快发展。

华西都市报:中南半岛许多华人华侨在经济领域十分活跃,其中有很多南充人的身影。南充如何利用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海外南充籍华人华侨的优势,打造南充—海外经济合作走廊?

李仲彬:南充籍华人华侨有很深的故乡情结,对南充的发展非常关心、关注,报效祖国、回报家乡的热情很高,这是我们打造南充—海外经济合作走廊的一个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资源用好用活用足。一方面,我们将通过海外华人华侨的牵线搭桥,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吸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到南充投资兴业,着力引进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将利用华人华侨在当地的影响力,打通南充企业、产品开拓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通道,加快南充企业、“南充造”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华西都市报:您到南充工作后,在很多场合讲到,南充需要企业、需要大企业,需要企业家、需要优秀企业家。在打造开放环境方面,南充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

李仲彬: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扩大开放合作的重点。这些年,南充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企业,但总的来看,还是大企业、好企业太少太少,没有多少像样的企业,没有几个叫得响的产品品牌。我经常讲,南充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多的人口,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做后盾,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加快企业发展,不论是本土企业的培育,还是优势企业的招引,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环境不好,投资者就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我们是下了决心的,对于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坚决出重拳、下猛药予以打击。今年,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动作。比如,针对吃拿卡要等“中梗阻”现象,我们对市直部门在同一岗位任职5年以上的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首批211名干部已全部交流到位,一个不留、一个不剩。全市9个县(市、区)也已开始对机关中层干部进行轮岗交流。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实行严格问责,进一步优化南充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

一带一路”下的南充丝绸

李仲彬:让“南充造”丝绸服装走上更多国际舞台

华西都市报:南充丝绸自古享有盛名,唐宋年间,南充更是“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请问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李仲彬:谈“一带一路”,就不能不谈南充的丝绸。唐宋时期全国的两大丝绸中心,一个是浙江湖州,另一个就是四川南充。如今,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企业六合集团在南充,中国中西部最大的丝绸博物馆在南充,“中国绸都”在中国西部只有一个,就是南充。所以,南充人民一直有比较浓厚的丝绸情结,也始终坚持把丝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2014年,全市产桑蚕丝2000吨、丝织品3500万米、服装570万件(套),丝绸、棉纺织及服装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的1/5,丝绸总量、服装产能都是全省第一,是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

华西都市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南充丝绸产业将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

李仲彬:南充丝绸产业有量的优势,但总的来看,层次还是偏低,技术含量不高,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们想,要重点打一系列“组合拳”,来推动南充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走集群发展之路,计划投资50亿元,在高坪都京镇打造2.45平方公里的丝纺服装专业园区,目前已初步成形,嘉美印染等15户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入驻。第二,走技术创新之路,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比如,我们与苏州大学合作建成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室南充研究中心,已经向国家申报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项目32个。第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深入挖掘“百年六合”等品牌价值,进一步充实南充丝绸的文化内涵,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叫得响的丝绸产品品牌。

一带一路”下的南充成果

李仲彬:南充对外交流合作进展顺利

华西都市报: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南充对外交流合作有哪些进展和成果?
李仲彬:“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加快对外交流合作的大气候下,我市与海外的合作进一步拓展,特别是与法国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化。去年,我们成功举办“四川(南充)法国周”活动,创办了“南充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中法农业合作园”两个载体,与法国海外事务所签订《南充中法丝纺服装产业联盟意向合作协议》,70户规模以上丝纺企业与法国服装设计企业、顶级设计师建立了合作关系。南充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共同打造的南充中法农业科技园项目,进入了法国《2015气候计划》项目盘子。今年6月13日,这个科技园已经在南充港航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华西都市报:最近半年,南充项目工作成效明显,相继有几个大项目落户南充。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李仲彬:我认为,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关键和要害。“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最终也要体现到项目上、落脚到项目上。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项目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吉利南充新能源商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于7月9日正式开工。这个项目,是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在全国的唯一一个项目,将投资7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台新能源商用车和5万台燃气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南充基地将辐射整个东南亚,产品销往全球,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税收15亿元。比如,鑫达项目,我到南充工作后不久,就听说鑫达投资者有撤资意向,我们专程到哈尔滨总部对接协调,把这个项目留了下来,目前这个项目推进得很不错。还有经开区晟达新材料系列项目、南充现代物流园等重点项目都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都是南充推进开放合作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还将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力争谋划和实施更多事关全局、影响长远、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一带一路城市明珠

底蕴厚重的丝绸之城

一处活化石

六合集团——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

1912年,著名民主人士张澜与留日实业家盛克勤在南充共同创办工厂,首开机器缫丝、织绸先河,该厂后来演变为六合集团。该集团现在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名企,因此六合集团被称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
南充,特别是六合集团丝绸文化厚重,业界影响广泛。2005年3月,南充获得“中国绸都”称号。当时,全国共有7个“中国绸都”。南充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
如今六合集团厂区保留着完好的百年四合院、民国时期的青砖茧库、上个世纪50年代初修建的青砖木板房职工宿舍、80年代修建的职工电影院、100岁高龄的古桑树等。100年的生产车间、职工宿舍、仓库、桑树等实物资料,荟萃在一个尚在生产的丝绸企业厂区,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博物馆

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中西部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是中国中西部最大的丝绸博物馆。2013年,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开工建设,2015年3月1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3200平方米,共两层。一层为互动演示展区,包括古代桑、蚕、茧、丝、绸生产方式场景再现,蜀锦、云锦织造表演,古代丝绸印染工艺再现,刺绣、地毯编织表演以及全国丝绸精品展示展销等。二层为丝绸历史文化展区,主要包括南充丝绸历史讲解、解析蚕的一生,丝绸起源和丝绸之路介绍,各朝代的丝绸概况及产品图片、复制品、工具复制品展示,丝绸促进四大发明的工艺原理再现,丝绸印染与近代工业的技术联系,名人与丝绸、丝绸与战争等逸闻趣事。

一个主题旅游项目

南充将以丝绸为主线,打造系列主题旅游项目。在南充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打造南充丝绸城和丝绸文化园的重点任务。

实施意见》强调,建设南充丝绸城,要整合市辖三区旅游资源,以“一港一廊三山三园”为重点,用旅游的理念建设经营城市,同时,开发文化、体育、美食、购物、商务、会展、健康、养老等方面多种旅游产品,形成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