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牵挂润“春风”
——记四川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上篇)
4月11日,当我第三次走进春风村时,我问王家元:
“当初,你不是答应你老婆,等春风村富了,你就回城里继续挣你的大钱、圆你的大老板梦吗?咋还赖在春风村?”
王家元笑了:“现在我是要圆更多人的梦。”
我再问:“一晃就是12年,你家至少少挣几百万,难道你不觉得亏?”
王家元急了:“要是觉得亏,当初我就不会回村了!如今脱贫奔康,春风村不容任何迟缓,亏不亏都得继续干!”
一个从春风村走出去的挣钱能人,一头扎回这个许多村民都想逃离的“石头村”,这是怎样的一份牵挂?
王家元介绍在石漠化山地上发展产业的艰辛历程。(记者刘裕国 摄)
“心中始终有牵挂,就义无反顾走进它”
位于四川云南交界处的大山坳里的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满山都是呲牙咧嘴的石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王家元祖祖辈辈都在这石头缝里生存。
进入八十年代,山外一天一个样,家乡还是老模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巨大的发展反差,硬是把王家元和许多青年村民逼出村,那年,王家元15岁。他先是到筠连县川剧团当学员,两年后,又一路向北,跑山西,进北京,打工,经商,18年拼搏,不仅跳出了“石头村”,住进了县城,还有了不少积蓄。
梦鹤不离云,游子总思乡。在外面淘到金的王家元,每次回村看父老、访亲朋,心情一次比一次沉重。山里山外不同天,家乡的穷,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2003年,王家元毅然回到家乡。
“穷怕了、穷够了”的春风村人,正热切期盼有一个能带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在乡亲们眼里,王家元是全村最让人敬佩的能人。2004年11月9日,春风村举行村委换届选举,王家元以95%的选票当选为村主任。
消息传开,却遭到了妻子和父亲的强烈反对。
妻子问:“当村官你一年能挣多少钱?”当王家元说出一年务工补贴1800元时,妻子恼了:“过去你经商,有时一天都不止挣那点,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父亲也怨道:“二娃,你好不容易才从这个穷窝窝爬出去,又跑回来捣腾个啥?难道你忘了你的哥,当了几年村长,也没弄出啥名堂,还把命都搭上了……”
王家元想起哥哥王中元,眼帘就潮湿起来。当年,哥哥为了让王家元安心在外面打拼,自己提前结束了打工生涯,于1997年回村照顾双亲,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又被镇派出所聘为协警。哥哥当村主任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为村民修条通村路。他白天带着村民碎石凿路,晚上协助民警联防联治,在一次夜间追捕逃犯中,不幸牺牲。那条刚开工的路,也因哥哥的牺牲而变得更加困难重重,不久就搁浅了。
王家元流着泪对父亲说:“爹,我就是想让这石头窝窝里的乡亲们不再受穷,让您也过上像样的好日子,我相信哥也是这样想的。”
父亲点点头。妻子也不做声了。
“心中始终有牵挂,就义无反顾走进它”,王家元说到做到,告别城里的家,一头扎进村。
上任一周后,王家元代表村两委,在村民大会上亮开了大嗓门,宣布三年内打通连接全村的环形路。有条好路走,是春风村人世代的期盼,是村民脱贫的先决条件,几代村干部都曾努力过。
王家元还在会上立下军令状:“如果到时路打不通,大伙儿就把我轰下台!”
村民们都知道,在石头山上修路,比让公鸡下蛋还要难。
在王家元这个从石头村滚打出来的汉子看来,既然自己带着一份牵挂回村,就要敢啃硬骨头,就要义无反顾向前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12月底,在凛冽的寒风中,春风村党支部吹响了公路建设的集结号。
修路缺劳力,这是第一道难关。春风村只有三个组,仅864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村里老老少少不足500人。王家元率领党员干部组成攻坚队,打头阵,做表率。扶钢钎,挥二锤,搬石块,铺路基,王家元手上的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村民王兴武回忆说:“王家元干起活来不得了,他的劲头比二锤还要硬。”
修路需要钱,可春风村当年的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钱,是修路的拦路虎,王家元早就想到了。他回到县城,从妻子廖运兰的凉菜店“借”。买筑路工具,买水泥砂石,买雷管炸药,王家元一共花掉家里10多万元。他还把自己家开的采石场的石料无偿贡献出来。
王家元的举动,点燃了村民们的内心。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100多人的筑路队干得热火朝天。村民还踊跃捐资捐款,一位72岁的大爷捐出自己积攒多年的800斤稻谷。随后,政府的修路补偿资金紧跟到位。
苦战三年,一条长8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穿越石壁,连通山外大世界。